拖着两次出差用过的同一箱行李,回到了家里。它仍然保持着昨天我出门时的样子,甚至半个月来都没有太大改变。
同事笑我完美的错过了“山竹”,此言非虚。最近两天回到广州,去到汕尾,所到之处,皆是台风过后留下的满目疮痍:倒塌的路灯,被连根拔起的树,肢离破碎的广告牌,再有就是随处可见的工程车与施工人员。来到红海湾的岸边,注意到附近建筑物之前只有在朋友圈里才见到的、颇有搞笑意味的米字形窗贴,从照片上看到了山竹来袭时的数米大浪,还有被吹打得七扭八歪的栏杆,附近还有百余位工作人员理清了一天后残留沙土痕迹的空地,这才知道原来那凶猛的台风就曾近在咫尺之遥。
虽说有福气避开了险恶的天气,但进入9月,还是赶上多事之秋,它甚至可以说是自己这一年工作的缩影。9月4日出差,7日返回;一周之后,9月14日飞山东徐州转腾州,17日返回,18日又要坐动车去汕尾,19日返回——我甚至都没有时间去收拾行李、换洗箱子里的衣物。休整两天,21日又要开拔,25日返回。
即使是中秋节,都要在出差的路上。而这,就是自己曾经一直期望的工作方式。
小时候,不愿意呆在家里。非常羡慕那些可以出去玩的小孩,可以结伴组织活动、打球的同学。而自己在家里,渐渐的就喜欢上了看职业竞技体育,喜欢上了看精彩的比赛,运动员们在比赛里的雄姿,喜欢他们在新闻、媒体报道里所展现出来的样子。后来慢慢地有了“主场”、“客场”的概念,知道了比赛这种商品的主体,也就是教练、运动员们想要准时出现在赛程上,就得利用各种交通工具,赶往赛场;还知道了“主场优势”——在主场作战的团体或球队拥有更高的胜率;后来知道了一点关于职业运动员的辛苦——“背靠背”比赛,前一晚打完比赛,就得赶去下一个比赛地点,第二天晚上就得接着比赛。再就是特定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一年到头要打50-150场比赛,全年365天,200-300多天的时间都在比赛。
都说渴望漂泊是人类的天性之一。不切实际的希望自己未来能与运动员们在一起工作,体会“空中飞人”的工作体验。于是后来在自己专业的所有努力,都为了接近这个愿景目标。
再慢慢地,知道了作为专业、职业运动员不为人知的一面,除去比赛,他们需要持续地训练,以提升、保持自己的运动竞技状态。知道了他们在别人享受法定假日的时候自己仍然要继续训练,即使那是五一、十一还是除夕。也曾亲眼看到他们在大年初一的上午还在训练场地挥汗如雨的,但仍然对“人前显贵,人后受罪”没有具体的概念。
如今我得如愿和他们在一起工作。而这种近距离观看他们比赛的福气也同样不是白白享受的,代价就是切身体会到他们的奔波之苦。去年有一次为了参加在云南泸西的比赛,自己和同事们一早7点半就出发去机场赶飞机,在昆明落地后又坐大巴车去泸西,直到晚上7点才到达目的地,真的是赶了一天的路。一位同事讲起自己年轻时去加拿大集训、比赛的经历,那时还没有直达航班,更没有现在这样丰富的电子产品,他们在转机、候机的过程中看光了手上所有的报纸、杂志、书,最后倒时差,到达目的地时状态差得要死。所以常有人说不做专业/职业运动员,永远都无法知道他们的辛苦,这话是真的。单单长途旅行这一项,就足够你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