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说,普通人常常不计算“机会成本”,而经济学家则往往忽略“沉没成本”。
什么是沉没成本
先来了解下沉没成本的定义:沉没成本(英语:Sunk Cost),或称沉淀成本或既定成本,是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举个例子,某人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钱而且不能退票。此时付的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钱就算作沉没成本。
有的时候沉没成本只是价格的一部分。例如某人自己攒了一台电脑,玩了一个月觉得打游戏没意思又在咸鱼上卖出去了。此时原价和卖出价中间的差价就是沉没成本。而且这种情况下,沉没成本随时间而改变,一台二手电脑今年可以卖出的价格肯定比去年可以卖出的价格要低。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人是绝对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电影的例子中,会有两种可能结果:
1、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2、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都已经付钱,所以不应该考虑退钱这件事情。如果后悔买票了,那么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作判断。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还可以通过腾出时间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来降低机会成本,而选择前者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沉没成本谬误
很多人对“浪费”资源很担忧害怕,被称为“损失憎恶”。比如说很多人会强迫自己看一场其实根本不想看的电影,因为他们怕浪费了买票的钱。这种情况被叫做“沉没成本谬误”。经济学家们认为这些人的行为“不理智”,因为这些人基于毫不相关的讯息作出了决定,错误地分配了资源。
为什么我们总放不下沉没成本
因为人可以理解时间!举个例子: 情侣谈恋爱三年了,后来发现对方不合适可是不分手,因为已经花了这么多时间互相磨合。
如果按照沉没成本的概念,我们不应该考虑已经付出的三年,而是着眼眼前“不合适,要不要分?”理性的选择结果必然是分手。但是,下一任会更好么?这又是一个不确定性的事情,从经济学的角度,发现不合适第一时间就分手,的确降低了“以后会遇上更好的伴侣”的机会成本。
“沉没成本”说到底是你在做决策时使用的,什么叫决策?包含了对未来的判断,你对未来有那么强的判断吗?
没人能百分之百确认,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总也放不下那些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
理性面对沉没成本有可能么
事实上,沉没成本在商业上应用起来更加合适,因为商业就是计算金钱,得与失、成本和收益都是可计算的。但人与人的关系,人的主观认知是很难量化定义的。生活中的选择,成本主要是时间,这是造成我们从表面看起来不理智的最直接原因。所以,面对生活里的沉没成本,保持理性选择有可能么?我觉得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