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
曾经听到一位农村校长抱怨,说学校老师缺乏工作热情,积极性不高,别说抢课了,正常上课秩序都难保证。
这的确是个大问题,可是如果老师们纷纷“抢课”就是好事吗?
过去,某学校校长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种种措施激发老师的上课积极性,使学校出现了空前的抢课风。自习课当然是首选,有的老师会不失时机地进入教室,我就讲一个题,殊不知大题套小题,不等讲完,学生的自习课就没有了;音体美等课也容易抢,只要说出口,还是比较容易得手的;正课不好抢,但课间十分钟倒能抢一点,有的老师就习惯于“前七后八”,拖堂七分钟,提前八分钟,帐怕细算,时间一长就是可观的收获。
如此的“积极性”,值得提倡吗?
学生应该每天有多长时间的学习时间?国家有规定,一周五天,一天8节课,一节课40分钟。当然孩子的生理也有规律。如果不是被动应付,就是要牺牲健康。以前我的孩子很少喝水,我问她为什么,回答说喝水多了怕上厕所,太麻烦。唉!如此,不喝水就少上厕所,那喝水多的孩子呢!稍微一想,全国每天究竟有多少孩子在憋尿,也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啊!
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授课水平是差不多的,如果在一个平等的前提下,彼此之间成绩也会相差无几。但“抢课”风一旦刮起来,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倾向性的转移,抢课老师的成绩也会因此有了不小的提升,自然受到学校甚至家长的好评和追捧。况且,抢课教师还会造成工作积极的假象,成为领导眼中的优秀教师。
迫于压力,更迫于业绩考评和家长的压力,其他老师也被迫跟进。一段时间后,学校的教学秩序变了。一个老师不守规矩必然演变成所有老师都不守规矩(除了那些自己放弃竞争的所谓“落后分子”)。
最后的结果,老师辛苦,学生更累。老师除了上课,不想做其他工作;学生除了做题,啥也不会。最终,教育与教学画上了等号。
更可怕的是,教学管理名存实亡,变得无序。“无序”的结局通常是“双输”“多输”甚至“全输”。到最后,往往没有一个赢家。君不见,高考结束,大量的教科书被学生撕得稀巴烂,甚至懒得送往废品站。君不见,学生离开学校就与老师形同陌路,更有甚者,名列前茅的“好学生”用刀捅死班主任老师。什么原因?当然是教育失衡造成的。
如此,校长先生们,你还对老师“抢课”熟视无睹吗?“抢课”看似小事,危害可不容小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