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看了王朔先生的《致女儿书》,有趣的是在书最后几页的访谈中说到自己的女儿并没有看这本书也不想看,反而是我这样假装“女儿”的人拿来细读,不小心悟出点生活态度。
part 1 “没有人因为别人的理解变回清白,忏悔也不能使时光倒流。”
曾经读过一篇陈永林先生的文章——《恶人》,大致内容依我看来就是苦逼乡村少年被逼致非法夺取他人性命的故事,内容就不详细复制过来了,当时看完心中堵得慌,说不出多的话来,只觉得实在悲哀。然而,《恶人》中的主人公的悲惨经历就是一个“被定位”的过程,从出生开始或许就没有错,但是人们说你错,你就真的“错”了。社会团体里的一张张嘴巴或许看起来都很老实,它们一般不会创造“意外”,他们都会选择围观“意外”,然后议论纷纷七嘴八舌,让其变成另一个“意外”,所以人生艰难,先不说“变回清白”,或许都已然不必渴望“得到理解”。例如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玛琳娜的悲惨经历,又难道不是“意外之意外”?
所以,没有人可以逃过世人的“魔爪”,没有人可以通过辩解重获自由。魔鬼被救赎则涅槃重生、悲天悯人;人类不愿意被救赎,“自相残杀”。
part 2 “当一个自私的人,就意味着独自呆在自己当中,和这个世界脱钩,既不对这个世界负责,也不要世界对自己负责。”
人从来都应该学会自己活着,混得好混得不好都该学会自己活着,这样当绝望摆在你面前时,才能马上变成另一个人,挥手告别继续抬头挺胸再敞亮地活下去。人生必定都会遇到许多跟头,当你认识到人生来时空无一物,跟头从来不曾让你失去什么,才会感受到向前走的愉快感,明白真正意义上的指日可待。回头看时,即使荆棘密布依然回忆丰满,看向未来,也心怀念想满面期待。
part 3 “做了小人就勇敢地当一个小人。”
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只愿意接受自己积极的一面,而回避自己“消极”的一面,其实或许人本身就有两个“我”,一个是我可以感知到的“我”,一个是控制我的“我”,一个走向生存,一个走向死亡,这两个“我”博弈了一辈子,无论谁输谁赢,都是自己赢了,也是自己输了,赢了你想要或者不想要的人生,也输了这唯一一世光阴,至此世以后,红尘万物与“我”无关。所以,趁只此生此世,学着去接受任何样子的自己,也有所担当,做了坏事就做了坏事,做了好事就欢喜,悲哀的不是成为实打实的坏人而是成为伪装的好人。
part 4 “经验告诉我,大部分人不配我用诚实的态度对待。要诚实,先要有条件,诚实之后别人也拿你没办法。”
“冷漠是这个世界的常态吗?”其实乐观点看待自然不是的,这世界很美好,有很多善良的神。只是大家都成长了,知道生而为人什么时候该开口什么时候该闭嘴,大家都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其实这岂不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也好看看这世间将会如何。为什么要说“冷漠”,与“诚实”有什么关系?当“诚实”的火遇见大面积“冷漠”的冰山的时候,我想火最终自然是要熄灭的,当所有人让你厌恶让你失望,让你觉得世界变了模样,他们就是不值得你诚实对待的,所以,没必要跟冰山死磕,不如去将自己的火拼命燃烧,开出干净的世界来。
part 5 “再困难也要活下去,像今天自然能看到那样,最愚昧的人活得最好。”
这世间有两种人一定活得最好,第一种是大智若愚的人,他们清楚地知道该参与什么该摒弃什么,他们毫无畏惧地直视着黑暗,最终看见风景,不会太过惊吓而死去。另一种是愚人,他看见别人看不见的,看不见别人看见的,故这世间本无他,只是得空走一遭,便亦无所记挂。而其实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做不到勇敢地凝视深渊,也不可能退出这世界,所以只能继续活下去,始终记住活下去。
其实,现在的一些人就是少了那么一点痞子气,少了那么一点活出自己的能耐,少了那么一点掀桌子不干了的勇气。宇宙洪流之中,好不容易抓住时机能在这世间停留,别把自己活得那么拧巴,不仅要活下去,还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忘乎所以”、“目空一切”、“骄傲狂妄”地活出自己。
备注:文章中黑体引用均来自于王朔《致女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