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吴晓波在混沌研习社内部的演讲,有关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对我启发颇大。在这里想复盘一下
首先他提到的是未来会消失的能力,其中有几部分案例对我启发颇大。
第一个是,工具性能力
他提到1956年有一个叫张炳忠,他在王府井工作,当时被评为,全国最佳销售手,因为它能够抓一把糖,刚好是三两。那时候全国宣传,销售员要学习张炳忠,有了所谓的“张炳忠精神”,以及在过去十年前,不,也许是五年前,银行还会组织那种点钞比赛看谁能够数钞票数得快,以上提的这两种技能,都算是工具性技能,现在已经被机器所代替了,我们称重可以用电子秤,点钞可以用点钞机,一些呆板化的东西浪费大量时间毫无必要,现在银行真的具有能力的人应该是能卖理产品卖的很好的人
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任何工具性的技能在未来都会被机器所代替,被AI,被大数据,被机器人。
以上可能还只是生活化的一些能力被替代,接下来的范围就比较大了,和商业相关。
第二部分案例,制造业能力。
富士康提到在未来十年内,120万人,机器人完成50%的工业化流程。
因为人确确实实有不确定性以及存在效率问题和劳动支出问题。像富士康之前的13跳,还是给企业带来了不稳定性。中国劳动力也越来越贵,所以制造业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被瓦解的。
谷歌无人汽车计划会使350万汽车及其周边的工种失业。
美联社可以用机器人写报道
IBM即将把翻译机器商业化,所以以后外语这项技能可能会逐渐淡化
第三个是信息不对称能力。
比如说像房产中介行业。
有很多企业做房产中介,你往往买房或者租房的时候,很难做到货比三家,因为时间成本很高。但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信息不对称被打破。
你想要租房或者买房,在房多多上面一搜,什么价位?在哪个地方?要住多大,都可以显示出来很方便,很多深耕房产中介十几年的企业,就是被这样新生3、4年的企业给打败的。所以未来,如果要去做信息不对称的生意是会很难做的
说完了未来会消失的能力,再来谈谈未来蝶变的能力
提供个性服务的能力
人格的能力
创意的能力
决策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又可引申为未来,中小企业。去做定制化服务。去做自己带有人格色彩的东西。去摆脱大规模呆板化生产。
一些柔软带有温情的东西,像艺术像音乐这些能力是不会被代替的。
最后在总结一下,听完了这个演讲对我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呢?
一个是自己未来需要具备非工具性的能力。AI未来是趋势,工具性的能力以后都是可以被替代的。要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努力去成为具有多元化不可替代的人。
第二个,是在即将消失的能力中看到机会,未来去把握机会。
在消失的能力中,有没有成本下降的机会?
有没有生产及供应链重组的机会?
有没有弯道超越的机会?
有没有风险投资的机会?
时代转型好就是好在这一点,转型过程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消失,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机遇
你能成就的也会更多,前提是你能够看到机会,这就需要自己去把握了。
总的来说还不错,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