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下班时,同事约我去五台山先锋书店听讲座,主题不知道,只知道是陈丹青,想必会有很多人,于是我们匆匆赶了过去。
讲座预告7点开始,我们6点半赶到时,已经人潮澎湃了,满满当当几圈人,连围观的位置都没有了。我向来不大爱凑热闹,就没往前挤,随意在书店里翻看。已经有小半年没来过这家南京的地标性书店了。进门之后,熟悉的书香与咖啡香就扑面而来,不禁心生欢喜。这里是文艺青年到南京的打卡之地,所以有很多自拍的年轻人。
逛着逛着,朋友指着一本书的封面对我说:咦,喇嘛还有女的吗?我扭头一看,他说的是佩玛卓丘,西方一位很有名的心灵导师。作为一名不甚精进的佛教徒,我对所谓身心灵的东西天然排斥,而看到她身穿红色僧衣端坐的西方人面孔,我却不自觉地拿起来阅读起来。虽然我已经有三年的冥想经验,依然感觉混沌不清,除了老老实实观呼吸,我没有深究过更多,已经触及天花板。
“让事物呈现其本来面貌,不加评判,你自己也会在其中的得享安然。”
冥想的意义再没有比这句话更加总结到位的了,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一种人生体验。我不禁对照自己的现状扪心自问了一番。
冥想给我带来了什么?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坐下来的呢?
我做到不加评判了吗?
三年前,因为家中一场变故,我与佛法结缘,但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坚持冥想,因为我的心乱得根本坐不下来,别说5分钟,1分钟都静不下来。一年之后,我才开始正式练习冥想。入门使用的是念诵《普贤行愿品》,这一念就是三年。中间我从北走到南,换了城市,换了工作,换了心境,一切从头开始。冥想带给我的改变我一直都没意识到,三年积攒下来,才发现仿佛重获新生。再遇到老朋友,都惊叹于我的朝气蓬勃,说我好像年轻了十岁。
在35岁这一年,我爱上跑步,爱上喝茶,爱上冒险,爱上一切未知的美好。
好像真是另一个我。这本书第一部分讲的冥想的基本技巧,比如如何呼吸、应该保持怎样的坐姿,出现念头怎么办。与我的皈依师父讲的基本一致,所以我并没有这这一章停驻过多时间。我重点看的《调服情绪》这个部分,讲的是如何与情绪亲密共处。我们每天都在和各种情绪撕扯,不自觉就会去评判,每一分钟都会有无数个“我”飘过。
作者的方法是,第一步,“当你冥想的时候——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你被控制住或被刺激到的时刻”。也就是学会接受念头的升起。然后做“停顿练习”,停顿一秒钟,与宽广和开放联结,完全进入那段情绪中,接触它,拂去它表面那些虚构出来的故事,去感知那份愤怒、悲痛或者孤独。这样做会感觉很痛苦,但是我们可以正视自己的情绪,找到源头,与自己和平相处,心如止水。
冥想,让我们充分接受所有情绪,接纳我们自己那些羞于见人的部分,让我们充分活在当下。
陈丹青还没有看到,这本书已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