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褪去奴性
有的人活着,但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可依然活着
如果生活每天都是无限的重复
那就是静止的状态,跟死了的状态其实没有区别
所以,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是活跃生命的因子
应该珍惜
活着分为生理和精神
往往我们容易陷入生理上的生死
而却忽略了,身体只是人存在的载体
精神是可以让自己生命延续下去的
好比孔子,马克思,书本华等哲学家,杨绛,钱钟书等作家
他们虽然身体已成白骨,但是精神意志
却依托文字,一代代人口口相传,持续很久
现在的人工智能
在实现的是把人的记忆放进机器人,而机器人随着科技越来越逼真
换个角度就是书这种载体的升级版,鲜活身体高仿版
有精神价值的人,会有人来让你更逼真的活着
所以,每个人生命的衡量
应该是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值得被人传颂的
就像稻盛和夫老师的哲学,一直在讲利他的出发点
也是佛学的智慧
那些延续的人,会口口,以及用先进技术产物,成为你精神基因的载体
无限的传递下去
生命不在于生理的长度,而是在于深度
有多少可被铭记,可被传承
不然最后真的就只能化为粪土或尘埃了
这么来看
靠生儿育女的传承,也不是唯一途径
如果自己没有创造太多的价值
就无从递延
所以,让自己活得更久,不是只是一味的追求生理更长
这终究是个伪命题,每个人的生理寿命都是有限的
生命更容易实现的传承
是让自己的生命过的有意义
给身边的人带来价值和能量
让自己的精神有机会被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