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看奇葩说,有一个很搞笑的辩题吸引到了我。
假如你和女朋友要结婚了,她要求你在房本上加上她的名字,这样做有错吗?
各位看官你们怎么看?
五秒钟思考过后,那么接下来说说我的观点。
首先我认为,这个辩题本身就没 有 意 义。
为什么会有奇葩的问题呢?
因为这是《奇葩说》,好吧。
我认为,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个问题。
姜老师(papi酱)说得很对,如果有一天这个问题不加性别就好了,为什么一定是女生要在男生的房本上加上自己的名字呢?这让人看的有点不舒服。
提到买房,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男生的任务。男生娶媳妇,一定要有房有车还要有点存款才可以。这大概是大多数人眼中娶媳妇的必备要素吧。
曾经我也以为是这样,有了房子,才是个家。但后来,我发现并不是这样。
讲两个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朋友的。
朋友结婚那年,我没有去。她说不希望我过去,因为这个婚,她从来没想过结,结了婚,她也不会开心,不需要为她祝福。
朋友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经历了父亲出轨,母亲改嫁,自己被包办婚姻之后,她的人生几乎被毁了一半。
而她结婚,也只是因为男方答应结婚后在他们市里买一套房,朋友的母亲以为这样,孩子的以后就会幸福,于是迫不得已地把闺女嫁出去了。
婚后,和我想的一样,朋友并没有很幸福,已婚未婚,差的不过是一张纸。
而男方说好的买房子,两年过去了,连个影子都没有。
今年,她妈妈打电话说市里新盖的楼房早点买比较便宜,问她的意见。
她说不着急,现在又不在家常住,以后再说吧。
然而她妈妈却自作主张借钱给她付了首付,了解事情原委后,她哭笑不得,却又只能无奈把这两年攒下来的钱交给她妈还钱,从此自己也成为了“房奴。”
而那个所谓的老公,后来我没有再问过。不管买不买房,离婚是迟早的。两个人一年说的话加起来还没有和普通朋友说一天的话多,一辈子怎么熬得下去?
另一个故事,还是关于朋友的。
邻居家的儿子今年要结婚了,彩礼钱不够,房子也需要重新翻盖一下,毫无疑问,这是一笔不小的资金。
据我了解,邻居家家庭情况并不是很好。虽然家里着急让儿子娶媳妇,可要说能拿出来娶媳妇的钱,按照村里的风俗,还真不够。
我妈给我打电话,说让我拿点钱。我说好,等下个月发工资了就把钱打过去。
晚上等我跟小姐姐谈起这件事的时候,她一脸的鄙夷,“我真的不喜欢中国的这种习俗,为啥结婚男的就要掏那么多钱,女的啥也不管呢?借了钱娶媳妇,结完婚还不得男女一起还债吗?何必呢?”
洗漱完毕,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这事,好像还真是这个理儿。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会有彩礼,以及结婚必须得有房这个说法?
以下,是我从百度上搜索的一些信息:
传统意义上的“结婚彩礼钱”,指新郎一方购买婚房,家具,婚后生活用品,以及各种婚礼仪式花费的钱财。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结婚不讲财”,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结婚彩礼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淡化状态”。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一切向钱看”等拜金主义思潮下,“结婚彩礼钱”开始重新进入中国老百姓的视野。与西方婚姻习俗不同的是,在中国,“结婚彩礼钱”都是由新郎方承担的,新娘方虽有陪嫁(嫁妆),但因女方家境而异,一般来说均低于男方给的彩礼价值。
在20世纪70年代末,“结婚彩礼钱”主要花费区域是有四大件之称的“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手表”,后人沿用“四大件”之说,表达“结婚彩礼钱”的内涵。
而发展到现在,传统的“四大件”就演变成了如今的“房子、车子、票子和保险” 四大件之说。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会提到的,结婚首先需求男方要有“房子车子,以及稳定的工作”。
我想,彩礼钱的设立初衷,是为了维护女性的权益。说白了就是给女性带来安全感。
毕竟在以前,女方属于弱势群体,基本上是待在家里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一切经济来源只能靠男方。而一旦出现婚变,或者意外,女性是比较吃亏的。所以为了让女性的利益得到保障,婚后的他们所拥有的财产,属于夫妻双方共同所有,即使有意外,也会走法律程序来维权。
可是现在不同,我们处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不论男女,都有挣钱养家的能力,甚至有很多女性的收入要高于男性,就像节目一开始Papi酱自己说的,她的收入是老公的十倍,那又怎样呢?
霸气的范爷一句“我不要嫁入豪门,我自己就是豪门”,在当时,也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啊。
为什么越是有钱的人,越不在乎一段婚姻里谁出钱多,谁出钱少?是因为他们有钱吗?
是!
但更重要的不是因为钱,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自我价值感。而这种价值感,是基于她们的经济独立。
所以,别再说你想找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人了,最能给你安全感的,是你自己才对。与其斤斤计较男友的房子车子和票子,不如自己腰包里鼓鼓的。自己给自己的安全感够了,也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理会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