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帝国最高统治者。
符节:中央政权向官员授权,允许其代行天子军政职权(或是代天巡狩)的凭证与象征,授予符节、节钺的过程常被称之为“假节”。
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为掌议论之官。大夫中以光禄大夫最显要。
光禄勋:九卿,总领宫内事务。
奉车都尉:属光禄勋,奉朝请(奉朝会请召),无员额。
文官:
录尚书事:政务执行与决策的权力集于一身的职位。
尚书令: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涉及国家政治中枢,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
尚书郎:取孝廉中之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
丞相: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
丞相长史:协助丞相管理文书等事务的高级官吏,秩级为千石。丞相府中长史有两个,征战时一个随军出征,一个留在府中处理日常政务。留在府中的称为留府长史,权力极大。
西曹掾:丞相、太尉属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初主领百官奏事,后改为主府内官吏署用。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州牧、刺史:掌管一州,集民政、军政、监察大权于一身,刺史偏监察。
别驾:为州刺史的佐官。
从事:又称从事掾或从事员,属于中央或地方长官的幕僚秘书。
治中从事: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国相:郡、侯级官员,中央派到封国的行政首长,同郡太守、县令长同级。
太守:又称郡守,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理地方郡一级的行政区之地方行政官,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级行政官。
督邮:郡一级的重要官吏,平时由郡太守排出巡视郡内属县的各个地方官是否称职,掌管郡内驿站,还可以案验刑狱,检核非法。
县令:县级行政区划的最高官员,掌握所管辖区域的行政、司法、审判、税务、兵役等大权。
县尉:县级官员,与县丞同为古时县令、长的首要辅佐官吏,负责治安等事物。
县丞:县级官员,辅佐县令、长,主要职责是文书、仓库等的管理。
武职:
大司马: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
大将军: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
军师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刘备自立汉中王时草创军师中郎将 ,参议军事,由诸葛亮担任;军师副中郎将由庞统任之。刘备称帝后,军师中郎将晋升为军师将军,掌管军事。刘备死后军师将军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改为丞相。
中郎将: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秩、权力差异很大。
辅国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下。
征西大将军:四征将军之一,本称征西将军,资深者会在“将军”字前加上“大”字,第二品,地位次于三公。
镇东将军:四镇将军之一,统兵将领,以征伐、镇戍四方,位次四征将军。
荡寇将军:属“杂号将军”,秩为第五品。
牙门将军:属“杂号将军”。
偏将军:与裨将军两者都为杂号将军,东汉武官仅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故属武官之中上阶级,秩二千石,相当于太守。
都督: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军事首长,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
别部司马:大将军属官,掌领兵征伐。
军师:相当于将军,主要为幕僚、策士担当。
司隶校尉:中央地区的警备司令和民政长官。
都护:都护府长官称为都护,都护府是朝廷为督察边境各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
监军:也称监军事、督军,替中央政府监督在外之军队的官职,常持节。
车骑将军:位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而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位次上卿。
卫将军:总领京城各军,是防卫部队的统帅,二品品级,置官属,掌握禁兵,预闻政务。
左将军:金印紫绶,位仅次于上卿,职务或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
爵位: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并称三公,虚衔,为象征性的荣誉职位,并无实际的权力与工作。
王:封地(诸侯)的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封地比照一个郡,实际掌权的行政长官是皇帝派任的国相。
县侯:郡国之下普遍设县,和县同级则设有侯国,并设有侯爵,即县侯,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家臣,具有世袭性。侯国置相一人,相当于县之令、长。
乡侯:列侯之一,乡侯不立国,只设置家臣,具有世袭性。
亭侯:列侯之一,亭侯不立国,只设置家臣,具有世袭性。
关内侯:爵位名称。二十等爵位中第19等,仅次于彻侯(即列侯,亦称通侯)。有其号,但无封国。一般乃对立有军功将领的奖励,封有食邑数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
商鞅变法,实行20等二十制。汉承秦制,亦为二十等爵。分别为: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建安二十年冬十月,曹操置名号侯等其他侯爵,以赏军功。从低到高为:十五级,五大夫;十六级,关内外侯;十七级,关中侯;十八级,名号侯;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列侯。
五等爵:分郡公、县公、大国侯、次国侯、大国伯、次国伯、大国子、次国子、大国男、次国男十级。
后妃:
太皇太后:皇帝祖母。
皇太后:皇帝母亲。
皇后:皇帝正妃。
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昭仪:比县侯。
昭华:比乡侯。
修容:比亭侯。
修仪:比关内侯。
婕妤:视中二千石。
容华:视真二千石。
美人:视比二千石。
良人:视千石。
第一等级
大将军
武将之最高官职,掌管天下兵权,只有皇帝可册封此职。如曹丕称帝后曾拜夏侯惇为大将军。
第二等级
车骑将军
地位仅次于大将军,只有皇帝可册封此职。如刘备称帝后曾拜张飞为车骑将军。
骠骑将军
地位仅次于车骑将军,只有皇帝可册封此职。如刘备称帝后曾拜马超为骠骑将军。
卫将军
地位仅次于车骑将军。只有皇帝可册封此职。如曹丕称帝后曾拜曹洪为卫将军。
第三等级
四征将军
如曹操平汉中后曾拜夏侯渊为征西将军。
四镇将军
地位低于四征将军。如刘禅继位后曾拜赵云为镇东将军。
四军将军
地位低于四镇将军。如刘备自立汉中王曾拜黄忠为后将军。
第四等级
四安将军
四平将军
地位仅次于四安将军。如刘备攻破成都后曾拜马超为平西将军。
杂号将军
地位次于四平将军。如韩当曾担任昭武将军。
【大将军】自战国始,汉延续。始与三公同级。东汉后,位高于三公。
【大司马】始位高于三公,可加号大将军、骠骑将军。并存时在大将军之下。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骠骑将军】位同三公。称号同大将军。
【大都督】魏置,加官。蜀有中都护、行都护,同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镇军大将军/车骑将军】第二品,在大将军下。位比三公,同上卿。
【卫将军】第二品,位略低于三公,在大将军、骠骑将军、镇军大将军、车骑将军之下。
【辅国大将军】后汉时期设立,位在“四镇”之上。
【四征将军(东、北、南、西)】第二品,位次于三公,资深者为(四征)大将军。(赵云)
【四镇将军(东、北、南、西)】第二品,位次于四征将军,资深者为(四镇)大将军。
【镇军将军】第三品,不常置。位次于镇军大将军。
【左/右将军】不常置,地位同上卿。魏时第三品。
【前将军】地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杂号将军,第三品。
【横江将军】只有吴国有这个称号,鲁肃担任,镇守沿江。
【护军将军】秦始,所以汉亦有。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周瑜曾担任,但实际上以当时孙权自己的职位来说,周瑜这个中护军却是行使着都护的权利,即大都督)。
【四安将军(东、北、南、西)】第三品。
【平南将军/平西将军】第三品。
【后将军】第三品。后汉时有以前、后、左、右为名的杂号将军。
【武卫将军】第四品。(许褚曾任)。曹丕设立,曹操时为武卫中郎将,吴为典宿卫。
【奋武将军】第四品。曹操、吕布曾任。魏吴设立,蜀未有。
【建威将军/振威将军】第四品,杂号将军。
【昭德将军/昭武将军】第五品,杂号将军。
【扬武将军/平戎将军/虎威将军/辅国将军/安远将军/折冲将军/破虏将军/讨逆将军/讨虏将军】第五品,杂号将军。
【荡寇将军/牙门将军】第五品,杂号将军。
【偏将军】第五品,将军中地位最低,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
【平东将军/平北将军】第六品,杂号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