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差,你管得好吗?
——精力管理——
管理精力,而非时间
有一段时间,我因为压力大、工作忙,整个人非常焦虑,并且经常失眠。给团队开会,不到20分钟就开始心不在焉。回到家,本想放松一下,可是心里总想着工作,最后,所谓的“休息”毫无质量可言。有亲人过生日,有朋友来北京,本应是生活中开心的一部分,我却感到巨大的负担。每天一进家门就往床上一躺,哪儿都不愿意去。那时我有一句名言:“等我熬完这一段,我就可以开始熬下一段了。”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疲惫的状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精力管理
管理精力,而非时间,才是高效表现的基础。——吉姆·洛尔、托尼·施瓦茨,《精力管理》
我的时间已经没法用任何效率工具来管理了,即便不放松也不睡觉,省出来的时间也不能被很好地利用。问题出在哪儿了呢?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句名言刚好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更应该管理能量,管理精力,而非时间。”
“全情投入”
美国学者吉姆·洛尔和托尼·施瓦茨写了一本书,叫《精力管理》,英文原名是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直译就是“全情投入的力量”。听得出来,“全情投入”就是这本书的核心主张。什么叫“全情投入”?就是“该干活就干活,该玩就玩,该休息就休息”。听起来很简单,能做到太难了。
彼得·德鲁克认为,人的能量和精力主要来自4个方面——体能、情绪、思想和精神。在我看来,体能和情绪是管理精力最重要的两个基础。如果用纵轴表示体能由低到高,横轴表示情绪从负面到正面的变化,就可以形成“精力象限”。
精力象限
情绪越低落,精力就越消极,表现也就越糟糕;反之,情绪越高涨,精力就越积极,表现也就越高效。全情投入只可能存在于“高–正面”的象限。
如何让自己进入“高–正面”象限,保持全情投入呢?我想给你三点建议。
第一,做到张弛有度。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说的就是要劳逸结合。小时候,父母经常告诉我们,学的时候就认真学,玩的时候就踏踏实实地玩。精力管理的核心就是:工作的时候不闲聊,专注于提高效率;效率高了就不用加班,就能早回家;在休息时间,不管是多么重要的工作,都要彻底忘掉它,进入完全充电模式。这样,第二天又能够全情投入工作中。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在这里,我想跟你分享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过的一段话: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就寝,这样一种朴素而规则的生活宣告开始。一日之中,身体机能最为活跃的时间因人而异,在我,是清晨的几个小时。在这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随后的时间或是用于运动,或是处理杂务,打理那些无须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日暮时分便优哉游哉,不再继续工作。或是读书,或是听音乐,放松精神,尽量早点儿就寝。我大体依照这个模式度日,直至今天。拜其所赐,这二十来年工作顺利,效率甚高。
第二,突破惯常极限。我在美国读MBA的时候,除了图书馆,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健身房。锻炼肌肉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将每个动作做到力竭,也就是“再也没法多做一下”。突破极限,意味着你要破坏原有的肌肉纤维,然后肌肉在重新生长的过程中才能变粗、变长。人的精力水平也是一样的,不管是改善体能,还是调整情绪,都要坚持到“再也没法多做一下”,然后在不断突破极限的过程中,寻找进步的空间。
第三,养成仪式习惯。行为心理学中有一个“21天效应”,是说重复一种行为21天,就会变成习惯。人的意志力是有极限的,而如果能把一些费劲的行为养成习惯,我们就不用额外消耗精力了。比如,每天早上刷牙、洗脸时,你不需要思考,也不用费精力,机械地执行就行了。类似地,控制生气是很消耗精力的,那么每次发怒时强制自己数一、二、三,稍微冷静一下,怒气可能就消了一半。再比如,每次想吃甜食的时候,硬憋着肯定消耗精力,那么你可以让自己站起身来,到楼下走五分钟,血氧含量提高了,大脑运转就不那么依赖糖分了。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用习惯去对抗精力消耗,人就能轻松很多。否则,工作需要消耗精力,减肥需要消耗精力,早睡需要消耗精力,所有的事都靠精力去干预和维持,那么就会出现我在本节开篇提到的那种情况:精力消耗殆尽,完全陷入恶性循环。
一句话理解精力管理:
该干活就干活,该玩就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