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那间10平米的小卧室,存放了刘同21岁到26岁的青春,而这五年均指向了考研考编出口。她奋斗着,却也绝望着,刘同并不是一个人。
在她身上能窥见当代年轻人发展的两难处境:向前,就业不容乐观;向后,竞争激烈难上岸;左看右看迷雾一片,家里蹲与工作苦加速了自我认知的崩塌。
看似拥有众多选择,却无从安放奋斗的意志。就此,考研考编成了逃离现实焦虑的梦幻之地,他们渴望当下的种种不如意能在上岸后烟消云散,一次次的尝试更是加深了上岸执念。
从这个意义上,考研考编早已不是一群人的叙事,而是个体在面对环境与自我面前的摇旗呐喊。与其说是困在考研考编的浪潮里,不如说是困在梦碎与重建的两难中。
越过山岗的小镇青年,迎来的不只有无限广阔的发展机遇,还有狭长湿冷的自我困境与生存挑战。这是学历优势与体制稳定历史性生活想象的破碎,亦是转型发展下当代青年必经过程。
一、代际差异:谁定义了奋斗,谁又蹉跎了光阴?
在指责年轻人躺平一边倒之际,刘同的故事像是一阵风,吹开了躺平低欲望之下的褶皱,那里斑斑点点、满目疮痍。这代年轻人真的不努力了吗?
五年为考试奋战的刘同,努力的足迹因为结果的落败而令人唏嘘不已,网友称之为学历诅咒,认为张雪峰的实用主义很有意义。同样再战的年轻人,却会因成功上岸而被视为励志榜样。是谁定义了奋斗,又是谁指认盖章蹉跎年华?成王败寇的逻辑一遍遍在现实上演,也正成为压垮年轻人奋斗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
毕竟,就这样一个努力地像个陀螺转个不停的年轻人,却陷于考试没什么成果而无法获得认同。如果努力之后依旧没有意义,那完全的躺平不也一样吗?正是因为生活结果的不如意与主观的上进与否并不能划上等号,才能令失落的年轻人在消极中寻找积极意义,及时纠正行动方向,早日找到热爱。
三联生活周刊笔下的刘同故事,停留在离家工作同时备考下一场考试。这不禁令人困惑,为何考研考编成了年轻人唯一的出口呢?大学教育的本质再次被提出,这多像一场轮回。
6月关于新闻无用论的争议还近在眼前,现实主义者告诉你现实的残酷,理想主义者强调理想的意义,各有各的道理,就看个体的期待如何,便选择如何。然而这种将选择权回归个体的方式,非常考验个体能否尽可能压缩信息差获得价值判断及行为选择的能力,这正是该议题的关键问题。
事实上,家长不懂专业,就有个朴素的愿望,希望自家孩子读书出来能自立;高考生也不明白社会运行规则,只是从信息资讯中获得切片,凭借自我想象选定专业,或有幸成为志业,或两看相厌,更多人则是茫然无措、走一步看一步。
刘同便是如此,大学选专业,家长觉得石油在涨,石油相关专业就业应当都不错;进入大学后,与同学交流抹平了信息差,才发现自己的就业选择很有限。考研成了就业面扩大的机会,几次失利身心受挫,家长见状便开始劝考公,抓瞎的她羡慕那些坚定做自己的人,“他们好像一直在岸上”。
这些在岸上的人,无一例外地接住了抛掷于个体选择的问卷,在思考一二后自主判断给出了答案,并拿到了还不错的结果。百万播放的博士导师离职后续视频留言,验证了这一结论。有人惊叹于博主面对问题独立解决的能力,有人感叹其简练的语言表达。或许,刘同艳羡的并不是高学历的教育背景,而是这种经历背后所拥有的面对困境破局的能力与视野。
二、现实破碎:拼贴同一张图,却是不同的光景
这种高学历、公务员背后的社会认可,以及上岸后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才是小镇青年刘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关键所在。
在尤艺文的采访里,多次考研者都有共性:考研上岸行为本身,早已成为人生可能性的想象标本,以及自我实现的出口。作为往届生的他们,如刘同一样,存在着身份尴尬、自立困境、精神焦虑等问题。
而在考研历程承压之后,学历通货膨胀的现象也愈发明显。读研后的人生没有想象中美好,就业依旧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然作为小镇青年,本就拥有不多资源的年轻人,除了考研考公这一还算公平稳定的出口,还有什么可以尝试呢?如刘同离家工作所感知的那样,不友善的职场环境与看不到未来的当下,考研考公算是为数不多的牵引绳了。
好好读书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努力就可以实现生活处境的改变,这是奋斗叙事成长起来的土壤。然今时不同往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悄然来临,全球局部冲突此起彼伏,经济乏力罢工运动在世界各地上演,这种蔓延的压力早已不是新中国初建时需要赶英超美的国力维艰,而是全球秩序动荡下的时代风暴。
刘同叔叔的名校身份所带来的艳羡早已远去,在急速变化的环境之下每个人都在疯狂寻找出口,已见光亮之处必然人挤人、竞争激烈,路狭却可通人的轨道也伴随着不可见的风险。现实破碎时,我们能够做的,便是握紧手中的牌,尽可能地寻找途径,不下牌桌。
好在,相比于祖辈与父辈面对的内忧外困,今天的中国所面对的问题远没有那么艰难。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中国在国际上拥有一定影响力与话语权,历经几次转型发展更是有了成功经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是赶路人,需要齐心协力方能书写好时代之问。
三、上岸渴望:容不下的现在,存放着过期愿望
因为天子骄子认知与就业不易现状的巨大落差,此刻的不如意变得难以接受,所以读书时的考试惯性成了下意识的答案,却也是唯一的答案。刘同的故事,写尽了小镇青年的悲与欢:走过高考的独木桥,归来仍是课堂与考试;脱下了孔乙己的长衫,也拯救不了失去竞争优势的普本生。
正如网友所评价的,“整个中国,都笼罩在考研考公编制的阴影之下”。个体像是流水线的产品,从升学到考公,从结婚到生育,社会时钟一步步推着人往前走。21岁到26岁的五年过去又如何,三十而立的期许就在前方,35岁中年危机不远,人生征途俨然成了活动推进表,每一个时钟都有需要完成的事情。没做完,便是失败者,同辈的压力如影随影,每个人都不敢落下,只能拼命往前跑。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杜素娟将这种现象描述为,“要求所有的花在同一天开放,是对人尊严的冒犯”,年轻人怎么活的解释权不在年轻人自己手里,在长辈与媒体手里。长辈以自己的经验作比,互联网平台则供应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并许诺你也可以。事实上,今天的年轻人凭借自己的努力根本无法做到,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失望情绪。
正因如此,李佳琦关于工资没涨是因为没努力的言论,才会引来巨大的反噬与震动,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努力便有结果的通道。
在此情形下,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同雪莉发现在社会转型、阶层固化、价值观转向、技术进步等外部结构性因素之外,青年躺平心态的内在动因有三:一是“不期待便不会失望“的规避挫败;二是单一价值引导促使竞争激烈、成功经验积累趋于困难,互联网传播机制加速群体性消极情绪感染、为躺平等选择提供了合理解释;三是工具理性上行、自我价值消解,加上物质丰裕下选择结果易于内在归因造成精神压力,难以看见未来的意义幻灭后走向了低欲望。
这种挫败,刘同同样经历着,甚至呈现出自我的对抗。落榜的氛围传导给家庭的每一个人,刘同觉得“一切的矛盾都因为她的考研失败,所以家人想发泄情绪,自己也应该承受”。中国政法大学心理系讲师于悦认为,不要过度自省将失败归结于自己,不是只有成功了才可以奖励自己,努力后的失败也应该给予肯定。
“我们可以出现失误也可以失败,但这并不能证明我们是一个很差的人。”这种证明,恰恰是上岸渴望的重要动因。没有高学历,没有实现阶层跨越,没有按照社会时钟一步步往前走,并不意味着个体的无能,只是还没有找到自己可以发光的地方。
某种意义上,基于理性选择的考研考编的确是一个方向,但出于证明心态则需要加以审视,付出时间与精力投入是否值得,不要为了过期的愿望而放弃了寻找其他出口的机会。
要想考研考编的安全感不再成为年轻人唯一的出口,同雪莉教授提出的“提升青年心理韧性”是一个可落地的方案。“心理韧性是青年面对竞争社会空间挤压和工作时间溢出的能动性指标”,青年或群体认同用发疯文学挣脱精神困局,或社会支持不再以社会时钟增加青年压力,或自我认知转变、建立平等意识。给予青年光亮,便是给社会注入能量!
*文章首发于“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