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孩提时代至今,我的认知模式呈螺旋上升状。目前来看,我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一、“照单全收”阶段
从小学到初中,这个阶段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也没有辩证思考的意识,那个时候对于世界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书本、周围的人和事。这个阶段的我,是在自认为已经理解的前提下全盘接受那些当时认为“绝对正确”的书本知识。
尽管这个阶段的我对于社会的认知非常浅显,但也会竖起耳朵听周围的人议论:王家娶了什么样的媳妇儿、脾气很古怪;李家有三个儿子,但是没有一个儿媳在她卧床的时候上前服侍;张家的爸爸长得很帅,还很会赚钱.....这些大人口中的故事使我对方圆一公里内能看到的人背后的经历有了自己的初步印象。
这个阶段对世界的认知是零散的,除了用看书学来的知识应付考试外,其他的认知尚处于“零存”阶段,此时的我自我意识很强,那时候觉得自己理解的就是客观本身。
二、“怀疑一切”的混沌阶段
高中阶段就读于寄宿学校期间,我除了把头埋在书海里备战高考外,对于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思想斗争”基本来自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那时候对于应试所学的知识,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有两个各持相反意见的小人在打架,总会怀疑书上说的是否正确,一度甚至会产生“人为什么叫人”、“云为什么叫云”等现在看起来非常奇怪的想法,这些往事回忆起来仿佛笑谈。
当时对于人生、生活和社会的一些浅显理解来源于《青年文摘》、《读者》以及刘墉的鸡汤系列书籍,开始逐渐思考人生未来会是怎样、该如何生活、需要具备何种素质等。
虽然我尝试着像探究底层逻辑一样地去思考,但囿于当时的视野和认知水平,未能靠自己的思考力拨开迷雾。
三、“重现自我”意识阶段
进入大学阶段,心态随之变得开放。我不再执着于跟书本知识较劲。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感兴趣的活动、认识不同的朋友。那时的我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参加国际交流活动,跟一些来自美国常春藤大学的学生在暑期进行交流;给韩国留学生辅导中文;给比利时老板做助理、陪老板的妈妈采买家具;去四大会计事务所实习.....这时候我对专业的认知来自于学校教育、对社会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外界的交流。
我不再执着于去“怀疑”外界,而是尝试着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体系去应对外界各种人和事,此时的我已经有“做自己”的思想,但尚未具备“做自己”的完整“思想武器库”。
四、牛刀小试阶段
工作伊始,我很快转换了自己的学生身份,在工作中努力学习工作方式、方法、不懂就问,跟同事融洽相处。这让我快速形成了对社会的认知,也让我明白了中国的学校教育是何等失败,因为书本知识除了帮助我获得文凭外,实践作用乏善可陈。我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重新“教育”自己,包括参加资格考试、结交价值观相似的优秀朋友、跟丰富经验的人打交道、自发地看书等。我的认知已经变成“既要同外界保持平衡,也要同自己保持平衡”的阶段,“平和”和“和谐”是我认知的核心。
目前为止,这些积累的成果初步显现,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想要达到似“庖丁解牛”般地应对人生难题,还需要更高层次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