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阅Kindle,竟然发现自己之前存了两本教人谈恋爱的书,一本是微博红人燕公子写的《迎男而上》,另一本是号称“搭讪教父”的阮琦写的《魔鬼约会学》。前一本是熟女看男人万象,后一本是男人在探寻两性的秘密和沟通交流的技巧。
我也很奇怪,当时为何会下载这两本书来看,大概是看了那本《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之后,又看到了网站的关联推荐,就顺手买下了吧。又或者当时对男人、女人之间的性情、语言、沟通交流方式比较好奇,所以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已经完全记不得什么时候入手的这两本书,或许当时也对两性关系比较好奇,所以想一窥究竟。今天又拿出来翻到目录来看,才隐约记起书中的细节。而对照两本书来看,又发现了一些好玩的东西。
比如同样是教人约会,燕公子传授的方法是学会发嗲,善用肢体语言,发挥女性的魅力,以静制动,向男人发出一种不言说的信号。而阮琦传授的方法则是首先学会观察,甄别哪些女孩对自己有兴趣,如何在女孩面前避免自己吃相难看,防止坏情绪流露。待有了基本的判断之后再采取行动。如此一比较才发现,原来女性在试图吸引异性的时候更感性,也更注重感官审美带给对方的影响,而男性在试图吸引异性的时候更理性,更注重结果导向,会事先判断情势,预判行动发起之后产生的效果。
而在谈到男女之间沟通技巧的时候,倒是有一些类似的地方。比如燕公子教女人要学会多夸赞男人,也要学会适当示弱,向男人诉衷肠,以勾起他们的同情心和保护欲,(当然这一点估计会被很多女孩子鄙视的。)而阮琦则教男人要学会掌握女人的心理,还特别提供了微信交流实战案例,简直就是把恋爱当成了理工课程和实验室。不过这种层层解剖的方法还真是挺适合理工男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当初买这两本书的时候是基于好奇心驱使,那么现在重温一遍之后,又产生了新的感悟。我不禁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谈恋爱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情还需要提供指导意见?为什么教人恋爱的人、书、视频那么受欢迎呢?想起了一句话,记不起来是谁说的,大致意思是说,中国很缺乏约会文化,一来家庭观念比较重,二来酒吧文化、咖啡文化这些西方流行的年轻人交流聚会的方式,并不是特别普及。而中国的年轻人除了一路在家长和老师的鞭策下苦读书之外,在成长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关于两性关系的知识教育。
如果是出生在一个父母关系融洽和谐的家庭,可能孩子们对于男女之间关系的处理会更得心应手,如果不幸出生在父母关系破裂或者矛盾重重的家庭,那么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就很可能在两性关系处理方面存在障碍,就算走出阴影,也要经过很多弯路。再加上中国人偏内敛的性格,使得很多人存在沟通障碍,或者不了解沟通的技巧,会造成很多误解。
我前几天就听到一个刚结婚不到一年的小夫妻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情,闹意见不合,最后离婚的事情。造成离婚的事情说出来,甚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缘起就是男生在两人出发去旅行之前,要跟女生商量住什么样的酒店、怎样安排每天的日程、要提前准备什么东西……可是女生却不想参与前期规划,甚至想当然得认为这就是一个大男人应该做的事情,连这点儿小事都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问我,真是一点儿男子气概都没有。所以女生一味地以沉默应对。最终,两人的矛盾爆发,从争执到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
不知道这对小夫妻是不是以前就积攒下很深的矛盾,这件事只是一个导火索。单纯从事情的经过来看,两人暴露出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缺乏沟通技巧。
有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一家人相互之间吵吵闹闹,还要主持人在中间协调,而再仔细听一下他们口中讲述的家庭矛盾,都感觉不可思议,就为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竟然到公众平台撕破脸皮,相互指责,那么多年的相处难道真的没有一点儿爱意存在吗?
想来他们恋爱沟通方面以及结婚之后夫妻的相处之道方面,从来都缺乏一些指导。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因为长期沟通不畅,长年累月积压负面情绪,一旦爆发,就如火山一样的杀伤力,伤人伤己,得不偿失。
如此说来,关于恋爱,关于两性相处之道,也是需要上升到理论层面去学习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