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我在悦读】6377-萨摩
书名:《当我遇到一个人》
作者:李雪
篇目:诚实回应孩子的需求
摘录:
1. 有人问,是不是要百分百满足孩子的欲望?满足还是不满足孩子的欲望,取决于父母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满足,那就轻松愉快地尽情满足,多多益善;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那就直言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花钱”。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诚实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满足,也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配不上,将来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丰富的物质生活。
2.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一点上,都显得出奇地吝啬。就在他们或粗暴或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而这真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最终会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3. 不要评判孩子的欲望,讲一堆理由证明孩子不应该提这个要求,甚至自欺欺人地说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孩子需要什么,就是需要什么,这个需要可能在父母眼里根本不必要,但在孩子心里,那就是他想要的。无论父母买或不买,都请尊重孩子的欲望。可以不满足,但不必评判欲望,孩子自己会形成欲望和实现之间的关联。
4. 不要评判孩子的欲望,讲一堆理由证明孩子不应该提这个要求,甚至自欺欺人地说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孩子需要什么,就是需要什么,这个需要可能在父母眼里根本不必要,但在孩子心里,那就是他想要的。无论父母买或不买,都请尊重孩子的欲望。可以不满足,但不必评判欲望,孩子自己会形成欲望和实现之间的关联。
5. 富养、穷养取决于父母的心态,跟经济能力关系不大。一些身家千万的父母会给孩子买上千元的童装,因为那是父母想要的。而孩子想要的只是几元钱的贴纸或摇摇车,父母却不愿意买,跟孩子较劲,给孩子制造匮乏感。长期的匮乏感会逐渐凝固成内心黑洞,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变得欲壑难填,买再多的名表、跑车也弥补不了。
6.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众人皆知,人类在一个需求层次上得到满足后,自然会向更高层次进阶,这是再自然不过的常识了。为什么到了孩子身上,有些人竟生出“越满足,越沉溺,越疯狂要求”的妄想,并以此妄想为理论依据,经常跟孩子的需求较劲,见不得孩子顺畅开心呢?
7. 诚恳面对孩子的需求,不跟孩子较劲的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的心其实是那么纯净而易于满足的。
8. 童年长期的匮乏感会逐渐凝固成内心黑洞,真正欲壑难填的都是成年人的黑洞。成年后的黑洞依然可以通过自我觉察来疗愈。若父母把最恶劣的想象投射给孩子,通过打压孩子的欲求来转嫁自己匮乏的痛苦,还美其名曰“为孩子好”,则至少毁三代。
9. 父母无论贫富,都可以向孩子传递: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拥有一切最好的东西。那么孩子未来自然会物质丰盛,而且不执着于奢靡。
复述和关联: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一点上,都显得出奇地吝啬。就在他们或粗暴或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而这真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最终会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到底什么事情是让孩子愉快的事情?简言之,就是看到孩子的愿望,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一些家长看到这里可能会说,“如果孩子看中的是价格高昂的玩具呢?我们无力承担该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我的上一篇文章“不带评判的拒绝”已经做出了解释,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又有一些家长可能会说,“这样子不是在溺爱孩子吗?”这个问题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作者李雪的建议是如果不是因为经济能力和父母主管意愿的制约,要全然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因为“如果我能吃2块巧克力,而你愿意给我10块,那么剩下的8块都在说‘我爱你’”。
关于在经济能力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凡事满足孩子的需要是否就是“溺爱孩子”,我们可以从为大众所熟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来讲讲。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只有当人从低层次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运用这种观点来看,很多家长“越满足孩子,孩子越沉溺,越会疯狂要求”的说法是不成立的。父母只有在童年期满足了孩子的基本需求,孩子才能在成熟长大之后去体验更高层次的需求。
看到这里,有些父母自查之后,可能会觉得很自信,“我几乎不在经济上制约我的孩子,我都在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需要。”有这样想法的父母需要再近一步思考的是,我们满足的究竟是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孩子看中了价格昂贵的玩具,父母大手一挥,“买啦”。孩子又看中了一只龙虾,想买来做宠物,结果妈妈说:“你买它有什么用?买了它,到时候还不是得我帮你收拾!”所以,对于孩子的需求家长的不同反应中可以看出,买昂贵玩具,家长最先满足的到底是谁的需要。
其实,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要保持诚实。父母一旦可以坦诚相告,虽然孩子的愿望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也会了解到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而配不上。而实际上,父母也会逐渐发现,孩子的心愿是单纯而易于满足的。需求别看到、听到并满足的孩子,这种丰盛的内心流动才会让他们在未来与金钱建立良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