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 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白话试译
先生说“弟子在家则讲孝道,出门则尽弟职,言行当谨慎信实,对人当泛爱,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
三字经如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在理论和实战上,应当是实践先于理论,否则纸上谈兵,满腹经纶,到了关键时刻,喊一声“臣妾做不到啊”。那么,再好的锦绣理论也是空悲切,毕竟理论是服务于实践的。这是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看“有余力,则学文”的内涵。
看到过一篇文章,说一个作家的作品里充盈了很多家居小妙招,各种造型,各种文艺,可是有一天她的住所被曝光后,是酱紫的:如鸟窝式的床,如吧台式的客厅,其他自行脑补。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心口不一。
古人称贤者为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威仪。而小人也掩其不善。实际上,旁人观己如肺肝然。内心有猫腻,外在必然体现。
在家尽孝,出门尽礼数,谨信节用,泛爱众,修身做到后,再学文修身。以酿造化。这叫齐头并进,两不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