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W 研究研究生 2017-12-20
昨天下午和小伙伴去隔壁工大听了一场关于摄影的讲座。嗯~比学术讲座有意思多啦。(捂脸)以下是一些分享和感悟.
《新闻纪实摄影的实践与思考》
于文国:
《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高级记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 、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研究生论文导师等。
《于心无悔——于文国摄影作品展》刚刚在京落下帷幕,于老师分享了关于他关于举办影展的几点感悟:精准记录,大时代;抓拍细节,大事件;社会担当,大感情;史官思维,大历史。
并且他提到了关于“全民摄影社会”5年后的展望:
今后五到十年是摄影深度变革时期(摄影的标准);视觉表达方式增多;纸媒静态照片报道日趋观点化,高品位,组照片减少,单幅照片增加。
关于新闻纪实摄影于老师分为两个部分讲解,一个是新闻纪实摄影的“术”,一个是新闻纪实摄影的“道”。结合他自身的亲身经历将所摄影背后的故事。在他的讲述中好像自己也经历了一样,有温暖人心的故事、有悲恸动人的故事。
听他讲述还会想起曾经的自己,一腔热血的要搞新闻,最终从新闻里边跳出来,虽然新闻理想对自己已经遥远了,但对新闻还是怀有一份敬意。因为于老师讲的特别好,我听得也很认真,整理于老师讲述的笔记,再次回味一下。
新闻的纪实摄影的“术”
怎么拍的问题,用传统还新锐手法,什么样的光圈快门
(一)关于照片的深度
1. 追求不可重复
2. 高度的概括能力
3. 挖掘二三层面
4. 注意视觉品味
5. 坚守内容为王
我对“照片”、”作品”这点的阐述印象深刻。我们上选修课有学生说想看广告老师的作品,老师有说到,有些可能拿不出手,那些成果不能称之为作品,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照老板或赞助商的意思去完成的,而作品很能反映作者思想的。
现在是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可是并不是摄影家的时代,我觉得专业与不专业不仅在技术上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思想的差异吧。
(二)关于主观意识和作品表达
1. 照片信息的局部真实不一定等于整体事件的真实
2. 拍摄者的观点对于作品的解读事件有很大关系
3. 读者的视觉经验对理解摄影作品有很大关系
(三)关于构图创新
1. 剪裁必要(图一二)
2. 原始数据比对法
3. 散点构图到多点构图(图三四)
吸引眼球、留住眼球、引发思考。展现思想张力和情感张力
(四)关于文字说明的写作
《青藏铁路二地严肃处理打架者》
《不法之徒袭击青铁建设者》
《青藏铁路工地“家贼”受伤》
《风流的代价》
不同类型的报纸不同的报道角度
关于照片新闻落点的结论:
1. 新闻照片文字说明与照片本身同等重要
2. 新闻照片文字作假与照片本身同等重要
3. 同一张照片、同一个事件,文字说明不同而传播效果差别甚大,甚至结论截然相反。
4. 在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照片的文字说明,记者的思维素质和编辑对新闻的解读决定着新闻摄影的效果。
好的新闻照片能够传递几个层次:
这是什么瞬间;
它摄于什么事件;
事件发生时的背景
标题有着“思维导向和解读限定”的功能
新闻纪实摄影的“道”
(一)关于采访的深入与深度的关系
1. 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
2. 深入+心入,作品有深度
3. 真正的照片不用太花哨
没有形式的形式
影响的最高境界是没有影像
观看的人感动哭了而顾不上研究你的光圈速度
于老师讲述自己年轻的时候去青藏拍摄曾拍过护路工这一群体。有一次他进到一个工人住处,看到一工人奄奄一息的躺在床上,他当时问为什么不赶紧送去治疗,人都快要死了。负责人说,他得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不动他还能活两天,还没送到医院估计就死了。他用镜头记录下了他看见的这一幕,没有讲究那么多拍摄技巧,它就活生生的展现你的眼前,因为拍摄者带有感情,所以照片才有温度有穿透力,看到的人都会被深深打动。
(二)关于摄影的伦理
1. 不影响当事人的情绪,切入点多得是
2. 先做人,后拍照
3. 采访中记者不惜牺牲自己,但是你没有权利“侵犯别人”,有时候不拍也是一种高度。
4. 茫然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的心。
什么时候该拍什么时候不该拍,将自己代入到家属的角色,换位思考。
提到“伦理”其实不光包括拍摄的伦理,在我们调查或采访的时候也会常常提及新闻的伦理。违背新闻伦理的例子比比皆是:
2014年,马航MH17第三批罹难者遗骸返回国内,然而在马来西亚举行的迎接仪式上,遇难者家属不满媒体拍摄,情绪失控打伤一名《新海峡时报》摄影记者。
2015年,歌手姚贝娜因病不治去世,而最先报道姚贝娜去世消息的南方一家报纸,因被曝出三名记者为抢独家伪装成医护人员潜入太平间拍摄的行为也陷入争议。该事件随即引发了轩然大波,有关媒体伦理的讨论也在网络引发口舌交战。
2017年,“中国高空第一人”吴永宁坠楼死亡,北京青年报记者在没有家属的同意之下公开了吴永宁生前最后时刻的视频。
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由于记者只顾自己利益抢独家、头条新闻的私心,对当事人的家属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我们可以抢新闻,但首先我们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切入点那么多,换种报道方式不也是很好么。
周蓉的丈夫
关于摄影伦理,于老师讲述了一段《周蓉的丈夫》报道之后的故事,听了这个故事真的好想哭。
2008年汶川地震,地震时,在映秀的周蓉和女儿吃完饭坐在桌前聊天,地震来的快而凶猛,母女俩来不及逃出去就赶紧抱着躲在桌底下边。楼房顷刻间坍塌,母女俩被掩埋。远在都江堰的丈夫听说了消息跑了一天回到映秀,面对一片废墟他用力的喊叫母女俩的名字,废墟之下竟然有回应的声音,她们俩还活着。
余震不断可能还有二次坍塌,消防官兵只能一点点的拨开砂砾去营救,时间一点点过去,母女俩的回应声越来越微弱,外边的丈夫早已声音沙哑但是他还声嘶力竭的呼喊着他们的名字。情况不妙,消防官兵就派人找他谈话让他做最坏的打算。
听到这句话,这位丈夫,这位父亲沉默了好久,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皱巴巴的香烟,想要抽出一根却怎么也抽不出来,他撕开皱巴巴的包装,用力过猛香烟散落一地。拿到一根放在嘴里,又从口袋里掏出打火机,好不容易打着了火怎么也对不着,火烧到了他的指头,他还是点不着嘴里的烟。
于老师说他想要记录一下这一连串的动作,但是手动不了,这是他从事新闻这么久唯一一次没有拍关键的时刻,他害怕自己的快门声影响这位绝望的丈夫的情绪,是啊,先做人,后拍照。
(三)关于细节
1. 最大的亲情,是一包和田大枣
2. 最后悔的事,往往就是一声问候。
3. 任何小细节都有可能拍摄出伟大的主题,生活中不是缺少精彩,而是缺少发现。
细节往往可以打动人心
(四)关于作品的价值
传播价值(影响力、建设性)
保存价值(资料、收藏价值)
商业价值(拍卖,广告)
这就是这次讲座的全部内容的整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