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有两种,其中一种是“苟且练习”。很多专家都说过,很多人明明在不停练习,但始终没有进展,处于认知和技能的留级状态,是因为他们练习的过程有一个隐藏的动机——避免痛感和抉择。一万或两万小时的非刻意练习都没办法让你成为一个高手,就是因为没办法建立一种真正的算法。
真正的选择是make difference——能够带来本质上不同效果的选择;
虚假的选择是不能够带来实质性差异的选择。
有一个女生,总共经历过六七次减肥,中间起起伏伏的故事也是蛮多的,但是,所有故事只有一个结局——没有结果,继续保持自己原有的体型。她的减肥史基本是:选择这种减肥法还是那种减肥法,选择吃这种减肥食品还是吃那种减肥食品——她并没有作出真正的选择。这个女生有一天突然意识到自己今年要是嫁不出去,这一辈子可能就嫁不出去了,而且这个时候她正好遇到一个她觉得是她真命天子的男生,她坚定地认为,如果失去这个男生,她这辈子就要永远地孤独行走了。所以,她给自己划定了一个时间:必须在三个月内减肥成功——限定三个月是因为她觉得,如果超过三个月,这个男生可能会遇到别的女生。这个减肥的女生于是进入了真正的选择状态,也减肥成功了。这里当然有很多痛感——所有关键结果都是以真正的痛感为前提的,都是跟不疼不痒的苟且无关的。
认知留级和难以实现认知升级的原因,本质上就是回避痛感,核心上就是不选择,或者说选择那种不可能有实质性差异的选择。就像萨特说的:你可以不选择,不选择就是选择了不选择。人在认知留级,甚至推广到职业生涯、创业状态的留级,往往都是选择了不选择。
即使数据量很大,动辄一万小时,也没有造成真正的升级,是因为“有练习,无刻意”,而刻意就是痛感,是不断面对真选择。有很多选择的时候都是假选择,往往是无可选择的时候才是真选择。孔夫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惑”的本义是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惑”上面是一个“或者”的“或”,下面一个“心”,也就是行动上“或者这样”“或者那样”,而心(认知)的状态是“这样也行”“那样也行”。“迷惑”就是没办法或者不愿意作选择,是一种尽可能拖延,让自己处在不选择的犹豫状态。
算法的三个特点是:底层中立、潜在无头脑、结果有保障。
底层中立:对什么人都是一个态度;
没什么头脑:歹也好,好也好,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阿甘、郭靖都是这样的人;
结果有保障:行为和思维是能够预期的。
做到上面这几点,才是有算法,或者是有原则和有规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