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今日有所思的第97天。
不知从啥时候起,碎片化学习变成了一个流行词。人们对这种学习方式褒贬不一,但更多的是持反对意见。
我对所谓碎片化学习的理解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出现短时闲暇,利用这样的时间来学习。
单纯从学习时间的角度来说,碎片化学习是一个伪概念。何谓碎片化?有人认为,学习时间短是碎片化,有人认为学习时间不连续是碎片化。一般而言,在一生当中,学习时间在生活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阶段应该是高中时期,但就是在这个阶段,我们也是各个学科交叉学习,一天之内上几门课,既不会出现一学期前几周学一科、接着几周学另一科,也不会在一周内一天学语文、一天学数学……我们不会将这种整堂课学习方式称为碎片化学习,那么碎片的时长标准是什么?五分钟?十分钟?抑或30、45分钟?学校学习与在职学习在时间上的区别主要不是在时长上,而是时间是否进行规律性划分。在学校期间,我们是主动将时间拆成相同的片断,固定地安排学习内容,在工作中时间常常是被动地拆分成长短不一的片断,零散地安排学习的内容。这两种划分方式本质上都是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来学习一定的知识。在工作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良好的规划,在特定的时间学习特定的内容,进一步减小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异性。大学生学习一门专业课,一周一般安排4个课时(180分钟),一学期约为3240分钟(18周),一个在职人士,如果每天学习10分钟,一年时间基本可以达到大学生听课时间,而且每天都要学同一门课程,比之学生一周上两次课,似乎更有连续性。因此在校学生的学习和在职人士的学习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