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频繁地听到很多组织都提到“赋能”这两个字,我觉得这两个字挺传神的,初次听到时即使不完全懂,也不至于全懵。随着越来越多地遇到这个词汇,我觉得不能瞎对付了,我需要彻底弄懂它。
最近三年最有影响力的写赋能的书是2017年底出版的《赋能: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作者是美国前特种作战司令部指挥官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
这本书对中国的管理领域有一定影响力,此后这个词汇开始在组织管理中逐渐使用开来。
作为一名咨询顾问,我通过我的客户做了有关“赋能”词义的调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赋能这个词汇目前已经延伸出了企业组织内部,甚至超越出了管理领域,这一概念开始逐渐具备了资源链接和整合之意,甚至与商业模式相勾连。
这个词汇被赋予更强大的意义和更广大的范围,有学者进而认为赋能是一家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在于赋能能力的高低。
那么,在目前的语境中,到底什么是赋能呢?
一个比较简易和完整的概念是,赋能指的是可以使利益相关者的能力产生倍数级的产出,让一倍的能力能发挥出五倍,十倍甚至更高倍数的产出效果。
这个定义来自《科学创业》这本书,里面还举了微信为例子,该书的作者认为微信让很多中小企业、小微机构甚至是个人能够通过这一平台接触到十几亿甚至是几十亿的用户,他们的能力产出效果能够被放大几十倍甚至是成千上万倍。
这就是微信的赋能能力,这种能力令中小企业、小微机构及开发者等相关利益方高度依赖和附着于微信,也正是这种能力体现了微信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
一家企业可以赋能,一个平台也可以,一项技术或工具也可以,一种组织运营管理的机制也可以,一种问题的解决方案仍然可以。
而赋能的对象可以是企业、平台、组织、机构,也可以是个人。
总结一下,目前赋能词义已经超越了组织内部的管理,而逐渐与资源链接与整合相关,进而成为商业模式的一项核心内容。
赋能不仅仅在组织内部发生,也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甚至这个利益相关者可以是不特定的、潜在的。
赋能的作用是能量的放大,而能量的放大级数是难以事前评估和预测的。
赋能和传统管理的机制视角是有差异的,传统管理比较接近机械物理的世界观,认为事物可以无限分解和相加,而赋能的世界观是有机物的进化世界观,它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它是复杂无序而且难以分割的,它难以规范也难以预判。
传统管理的思维是责权利的分解和效果的相加,而赋能的思维是创造环境、连接资源、促进发生、等待生长和期待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