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释】:
里仁为美: 一说:里,邑也。谓居于仁为美。又一说:里,即居义。居仁为美,犹孟子云:“仁,人之安宅也。”今依后说。
择不处仁: 处仁,即居仁里仁义。人贵能择仁道而处,非谓择仁者之里而处。
焉得知: 孔子每仁知兼言。下文云知者利仁,若不择仁道而处,便不得为知。
【译】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例子:孟母三迁
子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释】
约: 穷困、贫困。
安仁、利仁: 安仁是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并实行仁道(安贫乐道); 利仁,知道实行仁道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都有好处(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译】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释】
好: 喜爱,作动词。
恶: 憎恶、讨厌,作动词。
【译】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
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