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PKU-1205962805
Part 1 宏观经济指标
1.1国内生产总值(GDP)
用来衡量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给定时间内新增的最终产品和最终服务的总价值
总结,判断一个产出是不是应该计入GDP
1.是不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
2.产品服务是不是最终形态
3.是不是国内产出
4.是不是当期产出
指标分解
从支出的角度
谁付钱购买?最终消费+投资+净出口
以2016年数据为例,最终消费占比53.9%, 其中居民消费占39.4%。政府消费占14.3%
消费品,一种可以直接消费来获得满足感的产出,产品和服务都记录在内;
投资方面的支出,是用于增加或者是替换生产性资本的支出,不是用来直接满足需求,宏观经济学中不包括金融投资;
净出口 = 中国的出口 - 中国的进口
从生产行业角度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
第二产业(物质生产):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以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产业):即服务业,除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
2016年,分别占比4.3,38.2,57.5%
GDP只衡量了一国经济福利的一部分,未包括非市场经济活动(如果经济活动没有在市场上形成交易和价格,不会计入到GDP中),消解了人类破坏性行为(夸大真正的产出和经济福利),不考虑产出中的实际的分配
1.2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的构造是乘以100,各种率的构造是乘以100%。
常见的三组价格指数有: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GDP平减指数,PPI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的应用:
一,可以计算各种率,比如GDP增长率:
二,计算通货膨胀率:(t期的CPI - 基期的CPI)/ 基期CPI *100%
三,把名义变化转化为实际变化,比如实际工资增长率等于名义工资增长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1.3就业
数据收集:国家统计局每个月抽样12万城镇家庭(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这些家庭中每个16周岁及以上的人分为三类:就业人口,失业人口,非劳动力。
指标构造:·
劳动年龄人口:16周岁及以上的所有人口
劳动人口:有劳动意向的人,就业人口加失业人口
劳动参与率,劳动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失业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例,因为非劳动力人口不属于劳动力,所以不计入失业统计
1.4失业
失业的不同种类:
1.摩擦性失业,劳工和雇主在匹配过程中出现的短期失业
2.结构性失业,在经济总体产量正常的情况下存在的长期失业,比如因为行业整体的衰退导致岗位的大量减少
3.周期性失业,在经济衰退期间出现的失业,比如在衰退期旅游行业人员失业
NUR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失业人口 - 周期性失业人口)/ 劳动人口 * 100%,之所以减去周期性失业人口是为了排除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2018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平均失业率6.6%,发展中国家5.5%,全世界平均5.7%
PART2经济增长
2.1 历史观察与问题
1800年工业革命之后人均产出持续增长,但不同国家的人均产出的差距也在拉大,发达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差别由3倍拉大到了10倍,甚至更多。头部国家的增长逐渐趋同。
2.2 生产要素的作用
生产要素:生产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
由资本投入带来的产出增量是有限制的,靠给同一个劳动力配备更多的资本,是不能带来经济增长的。
索罗-斯旺模型(1956):
随着投入的人均资本的增加,资本带来的边际产出逐步减少。同时,资本成本以固定速度增加,最终对资本的投资无法得到正回报。资本积累本身不能成为长期中产出增长的动力。所有回报递减的投入要素,都不能成为长期增长的来源。
注:在索罗-斯旺模型中,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给定的外生变量,对其变化的原因没有解释。
2.3 技术与效率
长期增长的来源是经济中对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衡量指标TTP。
全要素生产率TT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科学技术 + 制度效率。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科技创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主要是向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
限制科技创新的条件:
制度,影响经济模式和效率【比如闭关锁国的政策】;地理,影响运输、贸易、人工、成本【以中国为例,内地经济落后于沿海地区】;自然资源,考虑到去产业化,自然资源在短期内可能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在长期中反而会导致这个国家的效率和技术比较落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提高效率的动力不足】;文化,根据2011年Nunn & Wantchenkon的论文,信任对经济有正面影响,一个人们彼此信任度高的社会,对经济有积极影响。
2.4 对增长理论的总结
经济增长的来源
1.生产性资本,边际成本递减,不能成为长期增长的来源
2.人力资本,边际成本递减,不能成为长期增长的来源
3.自然资源资源,有限,不能成为长期增长的来源
4.全要素生产率,最有可能在长期推动经济增长
PART3 经济波动和财政政策
3.1 经济波动
为什么要关注经济的短期波动:1.有些行业和波动周期密切相关,比如在经济繁荣时,钢铁、有色金属、建筑、装修行业更繁荣,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快餐行业更繁荣;2.经济波动周期影响人们的感受,人们讨厌失业和消费下降【人们的感受对政治选举有很大影响】;3.经济衰退期间毕业的学生,长期收入和发展受到影响。
几个定义:
衰退(缩减),经济增长显著低于正常水平的时期,判断方法:连续两个季度实际GDP下降;
萧条,非常严重的长期经济衰退,比如1929-1933年间,美国的大萧条,GDP下降了26.3%,失业率达到了23.4%;
潜在产出(潜在GDP),一个经济可持续的最大产出(实际GDP),排除了劳动力、资本要素的过度使用;
产出缺口,实际产出 - 潜在产出;
扩张,经济增长高于正常水平的阶段;
繁荣,强势且长期的经济扩张;
我们假设经济的波动存在一个波动周期【实际上,现在并没有一个理论上完全可信的波动周期模型】,然后分析其成因:(内生波动)经济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就好像系统到最后总会出错一样】,固定的周期:存货周期、政治经济周期、混沌理论。(外生冲击)内在稳定,受到外来冲击,比如需求冲击和攻击冲击(产能变化)。
3.2 凯恩斯主义
理论背景:19209-1933年,经济大萧条,需要在宏观上给出调节经济的理论指导。
理论思想:侧重需求,总需求对产出和就业在短期有很大的影响。总需求不一定等于产能,仅依靠私人部门个体的决定,有时候会导致缺乏效率的宏观经济后果(衰退)。因此,政府应该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凯恩斯主义提倡一种混合经济,以私营经济为主题,萧条时期辅以政府干预。
影响:在1936-1973年间,成为标准的宏观政策。因为1970S出现滞胀,这一理论受到质疑。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再次成为很多政府的住主要选择。
凯恩斯模型(最基本):
已知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未知总需求、消费、总产出。
1.总需求 = 消费 + 投资 + 政府支出 + 净出口
2.消费 = 自发消费 + 边际消费倾向 * (总出口 - 税收)。
自发消费,不取决于现阶段的收入的必须消费【相当于基本消费】;边际消费倾向,消费中和现在的税后收入有关,税后收入越高,消费越高【算是一种合理的假设,但也有例外,像我这种省钱星人,无论收入多高,也是能省就省】
3.总产出 = 总需求。
在基本的凯恩斯模型中,需求的变动时唯一能改变实际产出的因素。
由1.2.可以推出
4. 总需求 = 自发消费 + 投资+ 政府支出 + 净出口 - 边际消费倾向 * 税收 + 边际消费倾向 * 总产出
3.4.可推出
5. 总产出 = 1/(1-边际消费倾向)*( 自发消费 + 投资+ 政府支出 + 净出口 - 边际消费倾向 * 税收),即 自发支出乘数 * 自发支出
经济衰退(总产出减少)的原因:a.自发支出降低;b.自发支出乘数降低(边际消费倾向降低)。
模型中暗含两个假设:
a.模型中没有价格,假设价格是企业预先决定的,因此基本的凯恩斯模型不能讨论通货膨胀;
b.模型中没有产能限制,即假设供给能够满足需求的变化。
这决定了,模型是适用与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
政府调节:
经济衰退时,可以增加政府支出,补足私人支出的不足;也可以减税,提高自发支出水平
3.3 财政政策
财政开支乘数,衡量财政开支(政府采购或减税)对总支出的影响,即每一份财政支出能带来多少产出的增长。
在凯恩斯模型中,政府采购的乘数为 1 / (1 - 边际消费倾向);政府减税的乘数为 边际消费倾向 / (1- 边际消费倾向)。因为政府采购乘数>政府减税乘数,可以看出,减税拉动经济的效果小于政府采购。
新古典主义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财政开支对总产出的影响很小,他们主要有以下是三个理论:
1.弗里德曼 永久收入假设。人们在消费时会考虑长期收入的分配,一次性的收入变化对人一生收入影响很小,故财政政策支出的乘数接近于0;
2.挤出理论。假设政府扩张开支,需要进行借贷融资,在金融市场上会导致借贷利率上升,进而抑制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即政府“挤出”了私人消费和投资。【如果以政府的名义扩张开支,其实际的利益让给居民和企业,同样能更够促进私人消费和投资,但是政府有这样做的理由吗?假如这样做,就好像整个社会一起营造的一个繁荣的假象】;
3.家庭部门的预算。假设政府不减支出,同时举债进行减税,以刺激家庭进行额外消费。消费者预期未来政府会通过增税来还债,因此短期的减税对于消费者来说吸引力并不大。
财政政策的供给效用:投入基础设施,增加资本存量,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减少劳动所得税和资本所得税,刺激资本和劳动的供给。
财政政策的不灵活之处:大的财政政策,走流程就需要很久。
PART4 货币和货币政策
4.1 货币定义及货币数量论
货币,任何可以在交换中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资产。
货币的形态:商品货币、金属货币(具有内在价值);法定货币,政府发行的纸币或塑料货币(无内在价值),政府没有把法定货币换成实物的义务;电子货币,比如比特币。
货币的功能,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储存价值(以现金储存没有回报率)。
中国货币的统计口径:
基础货币MB,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在外的货币,分为流通的货币M0,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M0,流通中的货币;
M1,M0 + 单位活期存款;
M2,M1 + 企业定期存款 + 储蓄账户存款。
中央银行影响基础货币供给,企业影响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影响贷款派生货币的乘数。
货币数量论:货币的存量乘以交易频率等于交易总值,价格和货币发行量紧密相关。
M * V = P * Y(分别是货币存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产出)====> P = M*V / Y
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V、Y 不变,M增加,会导致P变大,通货膨胀。但是现实生活中,V是一个变化的量。
4.2 货币银行与货币创造
货币银行(货币供给):
货币总量定义为流通中的现金 + 存款。
三个主体,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居民和企业。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创造货币,采用部分准备金制度,只留下一部分现金作为准备金,余下的钱借出去收利息,进而创造货币。
准备金率 = 银行准备金 / 存款
存款保险制度:为应对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当挤兑发生时,无法兑取现金和银行破产的风险,在2015.5.1开始执行每人每个银行50万元人民币的保险额。参与存款保险制度的银行要缴纳保险费,接受相应的监管。
中国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1.法定准备金率,一般大型金融机构是14.5%,中小型金融机构是12。5%
4.3 历史上的货币政策
金本位,食用含金的硬币,或是以黄金支持的纸币作为货币的货币体系。是一战前世界上最常见的货币制度,货币之间根据含金量进行兑换,在此种情况下,中央银行不是必须存在的。金本位与价格:金本位下,价格不是必然能够保持高度的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普通居民不再以美元兑换黄金。1美元35盎司黄金,其他货币盯紧美元。1960s因为越战,美国发行了更多的美元,导致了通货膨胀,1971.8尼克松结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货币主义
根据M * V = P * Y(分别是货币存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产出)====> P = M*V / Y
假设V大致恒定,有通货膨胀率 约等于 货币供给增长率 - 实际GDP增长率。
弗里德曼k%法则,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增速应该等于实际GDP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不能将货币政策用于管理其他经济指标,比如GDP和就业。不适用金本位。
4.4 现代货币政策
目前多数国家,中央银行采用名义利率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经济。
名义利率,借钱的时候需要支付的利率。名义利率最低是0。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 - 通货膨胀率。
泰勒法则,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低于)目标1%,把名义利率提高(降低)1.5%;如果GDP增长比潜在增长率高(低)1%,把名义利率提高(降低)0.5%。实际利率下降,居民和企业会更愿意借钱投资和消费,进而总需求增加,导致产出和物价增加
如何实施?
央行通过在公开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影响货币供给。比如,央行通过购买国债,把货币支付给居民和企业,来达到增加货币的目的;央行通过把国债卖给居民和企业,达到回收货币,减少市场上的货币的目的。
量化宽松(非常规)为了解决名义利率降到0之后,如何进一步使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问题。央行的目标利率变为0之后,仍然有很多其他的利率高于0,因此央行可以通过发行货币的方法,降低其他利率,来刺激经济的发展。
前瞻指导(非常规)对未来的利率路径提供指引,央行让居民和企业相信未来的利率会维持在很低的水平。前瞻指导的难点是,沟通困难。
PART5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5.1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框架
相比于凯恩斯简单模型,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增加了通货膨胀率,考虑通胀和货币政策对供需的影响
主要变量:产出、通货膨胀(或价格)
短期总供给曲线(AS)向上倾斜,总需求曲线(AD)向下倾斜,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垂直于横轴,长期产出取决于技术和资源。影响AD的因素:出口、自发消费等;影响AS的因素:原油价格、天气等导致的通货膨胀,企业的通货膨正预期影响供给;影响LRAS的因素:长期技术和制度变化带来的长期供给的改变。
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
短期,企业无法迅速调整价格来使产出达到长期均衡水平,一般1-2年;
长期,价格因素的影响消失,市场出清,产能回归潜在产能,一般3-5年,甚至更长。
5.2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的政策选择:
1.政府干预,用货币/财政政策干预。产出停留在低水平的时间段,失业代价小。可能会有副作用,导致经济过热,若政府财政不足,还可能会导致长期赤字
2.让市场主体自行调节,政府不干预。不需要政府动用资源调节经济,长期来看通胀会下降,但是产出停留在低水平的时间可能较长,失业代价高
PART6 国际经济
6.1 汇率
国际收支账户,统计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易。分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经常项目,统计贸易交易的数据,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劳动力的进出口;资本项目,统计资产交易的金额,出售本国资产给外国人的总值和减购外国资产的总值,包括股票、政府债务、私人债务、房地产等。
汇率,对不同货币进行兑换时使用的比价。
双边名义汇率,A国和B国进行货币兑换的比例,一般用本国货币计价外国货币。
双边实际汇率,校正过价格差别的汇率,对比的是不同的货币在当地的实际购买力。q = e * P(外国) / P(本国) ,通常P可以是PPI或CPI,e是双边名义汇率。
汇率上升 = 本币汇率贬值 = 本币货币贬值,有利于出口。
购买力平价汇率eppp,理想汇率,同样数量的一种货币在不同国家拥有相同的而购买力。eppp = P(外国) / P(本国)。对于一些国家来说,eppp是市场汇率在长期中的合理估值,可以帮助我们对比不通过国家之间的实际产出水平。
名义有效汇率,多个双边汇率的平均,可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添加权重。比如美元指数(始于1973年,六个双边汇率的几何加权平均)
美元指数 = 基数 * 欧元汇率^0.576 * 日元汇率^0.316 * 英镑汇率^0.119 * 加元汇率^0.091 * 瑞典克朗汇率^0.042 * 瑞士法郎汇率^0.036
6.2 汇率理论(基于宏观经济学)
基于贸易: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即同样数量的同种货币在不同国家的购买力相同,由于交易贸易成本不同等原因,基本不成立。
相对购买力平价,A对B的汇率变化率 约等于 A的通货膨胀率 - B的通货膨胀率,即一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另一国,其货币贬值。以一国货币对美元的贬值幅度和该国通货膨胀率 - 美国通货膨胀率 的关系来看,大致符合实际情况。
基于投资:利率平价
投资回报率相等。
假设一个投资者计划到中国投资或到美国投资,已知
i (中国),在中国投资的利率,
i (美国),在美国投资的利率,
e(t),当期汇率,
E[e(t+1)],投资者期望的下期汇率,
则
i(中国) = i(美国) + (E[e(t+1)] - e(t)) / e(t) =======> i(中国) - i(美国) = (E[e(t+1)] - e(t)) / e(t)
中国利率相对于美国利率升高时,投资者会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当下人民币汇率会升高。
需要的宏观变量:实际GDP、利率、货币发行量等,适用于一年以上的中长期汇率预测。
6.3 汇率制度和国际宏观政策
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制度,如港元、欧元等;
2.浮动汇率制度,如美元、加元、英镑等;
3.中间类型制度,如人民币、新加坡元等。
中国采用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央行每日公布人民币汇率。兑美元的汇率每日交易区间最大达到+/-3%。中间价 = 收盘汇率 + 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 + 逆周期调节因子(分别反映 市场供需、整体上各个国家汇率兑美元的走势、过滤市场情绪的过度波动)。
三元悖论:1.稳定/固定的汇率,有利于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资本往来;2.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开放资本项目,实现资本的高效配置;3.货币政策自主,能用货币政策来管理GDP和通货膨胀。基于利率平价理论,三元不可兼得,最多得其二。
1.固定汇率 + 资本自由流动,如香港,i(香港) = i(美国) ,香港失去了货币政策自主。
2.资本自由流动 + 货币政策自主,如加拿大,i(加拿大) - i(美国) = (E[e(t+1)] - e(t)) / e(t),当加拿大的利率和美元的利率差变化时,会引起汇率的变化,加拿大必须接受汇率的波动。
3.固定汇率 + 货币政策自主,如2005年汇率改革前的中国,E[e(t+1)] - e(t))= 0,且一般情况下i(中国)不等于 i(美国),这导致 i(中国) 不等于 i(美国) + (E[e(t+1)] - e(t)) / e(t),资本的国际流动受到限制。
国际宏观政策:内部目标,控制GDP增速、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具体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考虑到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重要性,政府财政状况和货币政策的空间。
参考书目
弗兰克,伯南克,《宏观经济学原理》,第5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或更新版本)
韦尔,《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芬斯特拉,泰勒,《国际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