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奇葩说团队写的《小学问》里面的一个章节--读书越多就越聪明吗?
里面讲了几个无法通过知识的增长而改变的,甚至越是有知识越容易根深蒂固的思维误区。
【1】
我第一次听到“心智防身术”的说法。
这种功夫主要是分辨互联网上各种无法判断真假的说法和争论。并且保持一种理性和清醒的态度。
确实,现在互联网上一有一个观点出来,都会在各大平台各种讨论。
上到专家,中到大V,小到吃瓜群众都要发表一下观点,这时候就会出现信息泛滥,根本无法清楚的了解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每次看到这些信息和评论后也会有这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很多事情争论不明白?
书里给出了一个非常受用的方法,就是“证有不证无”。
比如在争论一件事情是否存在的时候,一定要证明这件事存在,而不是先证明这件事情不存在。
这样就不会被人质问:“你凭什么说这件事情不存在?”
一旦谁问了这句话,就先要拿出证据来证明这件事情存在。
所以,在争论一件事情的时候,“证有不证无”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质问。
【2】
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自己以为会比别人强,或者某项能力很出色。
但是现实却是能力并不怎么样,甚至低于平均水平。
现在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都会对自己的能力有高估的现象。
这种现象叫“好于平均幻觉”。
而且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越是没能力的人,越自信,越觉得自己很棒。
我之前面试过一个女孩子。面试过程我问的所有关于业务上的问题她都不是很清楚。
但是,她就是有种莫名的自信和优越感。我就问她有没有跟行业内做得好的人交流过,然后我给她讲了优秀的人具备什么能力。
这时候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只是个菜鸟。
这就是典型的能力不行还自我感觉良好。
还有我自己,在青春期的时候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就觉得自己学习能力很强。
但是跟班级里的尖子生比起来那我就是渣渣。
还好后来班主任点醒了我,让我回归正途,不然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就糟糕了。
所以,在出现“好于平均幻觉”这种情况的时候,尽量找到客观一些的评判标准。
这样就可以有个衡量,让自己和别人都可以有个自知之明。
【3】
平时我们都会在网上看到很多外国专家研究结论,然后就会有一个看似很靠谱的结论出现在我们面前。
什么40岁女人生孩子会长寿,经常打孩子会影响孩子的智商发育之类的。
其实,检测这些所谓研究结论是否可信,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
就是这些结论,可不可以做假设实验来验证?
比如假设一下,真的去跟踪40岁生孩子的女人,看她们有多少人会长寿,还是只有一部分人长寿。
这些长寿的女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在40岁生孩子吗?显然不是。
这样那些不靠谱的研究结论就不攻自破了。
【4】
我最近总被周围同事和朋友的话带到沟里去。
比如:我总是被说,你再这样单身下去,以后可怎么办?
或者同事说:“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不收拾工位,那办公室不就成垃圾场了。”
现在我才知道这叫“滑坡谬误”。
就是看一件事情不顺眼,可是这件事情又找不出什么大问题。所以就把这事情推向一个极端,来凸显其中的坏处。
我有的时候也是会有这种错误。我大学一个室友,习惯非常不好,我们其他三个总是在一起说,这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啊。以后他可咋办?
而这个室友现在各个方面都很好。
所以,我们之前看似推演的非常严谨的一个预判,其实结果都是可发生或者不可发生的。
现在想想,人们还真是愿意一件事情上就弄一个循序渐进的趋势来推测未来。
目前,我会用书上教的利用集中议题的方式,就是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现有的问题上,不去讨论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样就不会自己掉沟里,也不会让别人把我们带到沟里了。
【5】
上面几个看似很小的学问,这些小学问都会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里面没有非常晦涩难懂的理论概念。
而是用常见的事例来帮助我们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现在遇到上面出现的几个问题的时候,我是可以利用学到的小学问去解决他们。
比如:我以后再也不会觉得自己某方面特别出色了,而是找一个客观的标准作为参照系。
还有以后遇到专家结论我也会多个心眼,用假设实验的方法来判断,到底这个结果是不是专家说的这个原因导致的。
其实,这些小学问并不会让我们得到多大的成就。
不过,这些小学问可以让我们多一点理性判断,少一点盲目跟风。
小学问,真的可以解决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