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嘉宾:腾讯-崔兴强
“社交产品背后的一些思维模型和设计流程管理”
Part A 思维模型-将经验悬挂在头脑中的一个由许多思维模型组成的框架上。
社交应用面向的是群体,有其行为特征(乌合之众)
以外星人的角度研究人性,人的心理与行为特性(人类误判心理学),人的心智存在很多漏洞,存在各种人类心理反应的bug,贪嗔痴
终峰定律;了解痛点在哪,和用户混在一起;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单点密度,面对海量的潜在用户一个点就能击中用户,将力量集中,刺破用户厚厚的感知屏障。锋利的核心能力,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稳健与扩张的平衡,触发口碑传播
流行趋势的机会。顺势而为引爆流行。利用群体反应做催化剂,让群体发生化学反应;寻找社会发展中积压行成的势能;高度、视野、格局,从价值链出发,寻找核心能力,运用互联网思维去颠覆
(跨越鸿沟)建立条件反射:基于情感,好玩。基于行为,好用。品牌建设的稳定性。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建立在创新生活方式和培养新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
吸引力法则;基于产品定位的特质吸引特定的用户;除了少数平台级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必然要有所取舍;找到核心潮流用户,让达人和意见领袖向外层辐射吸引
长尾理论,把枪发给民众,通过玩法和机制让用户自创造内容;创建简单规则,让用户自由演化;机械化生产解放人力运营
首屏策略,首屏占用百分之八十时间,核心玩法与商业模式大部分基于首屏功能,让用户一分钟内爱上;电梯演讲,一分钟向行业最顶尖的人解释清楚要做什么,为什么能做成,也是帮助自己理清思路的过程
SNS病毒式传播;口碑效应,让用户去拉用户;生意的魅力在于它的跳跃:想要病毒式传播需要自己先制造病毒源;社区的冷启动与用户引导
丛林法则,能活下来的是最能适应变化的,用户需求随时都在变化,快速迭代
MVP最简化可实行产品,利用最低成本检验想法,现有互联网工具足以满足基本的实验要求,快速试错
工具型产品,瑞士军刀,简单锋利响应快。不罗列功能,根据操作流程适时出现,小而美
闭环,产品闭环,体验闭环,产业链闭环……
机会成本,人力是互联网公司最大的成本。任何选择最后对应的都是n个放弃,伟大始于砍掉尚可的部分,99百分的创意都是臆想,资源永远不够
成本学习曲线,随着累计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递减。只有用户量达到一定程度所投入的研发成本才是值得的
Part B 产品团队工作方法
(下面的两个图是用AXURE画的,顺便练手,有点丑。。)
团队成员要求
1000/100/10机制(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周会与分享机制;周报机制;周报机制;补位机制(缺人时有补位意识)
敏捷版本迭代
在版本开发后期就完成下期产品设计,使开发无空档
我的收获和感想:
不想做交互的用研不是好产品。产品的研发与迭代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每个岗位都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用研怎么样发挥自己的作用,怎样才能使自己研究得到的东西真的能够落地,能够为产品服务,这是比用户研究本身更难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