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书成为畅销书之后,很多人却因为这本书顶着畅销书的头衔而拒绝阅读,特别是关于成功学和沟通技巧的书,普遍地被大众嗤之以鼻。
如译者所言,初看书名,我开始也以为《非暴力沟通》只是一本单纯从语言层面教大家沟通技巧的书。但我当看下去之后发现,这本书“水很深”。为什么推荐这本书,我就说一个比较吸引的点,大部分看完这本书的人都会发出这些感叹,如果我早点看这本书,我们当初可能就不会分手了;如果我早点看这本书,就不会和父母经常吵架了。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回想一下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对话
在谈恋爱的过程中,有很多伴侣都和对方说过这些话,我觉得你就是不够成熟;如果如果你不对我好,我就要和你分手。
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隔壁家小铭学习绩多好,你咋就不能努力点向他学习呢?为了能让你读上一个好的学校,爸爸不得不一个人干几份工作来支付高昂的学费,你这样的成绩对得起父母吗?
以上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很正常的对话集齐了暴力的四要素:
- 道德评判
“我觉得你就是不够成熟”,这句话是一句评论而不是事实。为什么这么说,作者认为语言是静态的,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每个时代甚至每个人对于成熟这个词的理解都不一样,所以在给对方贴一个不成熟的标签时,对方心里是不认同的。
- 进行比较
“你看隔壁家小铭学习绩多好”,想必不少人活着隔壁家小孩的阴影中。比较和道德评判一样,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你说小铭学习成绩好,好在哪里?他数学还没我高分呢,只是总分比我高一大截而已。
- 回避责任
“为了能让你读上一个好的学校,爸爸不得不一个人干几份工作来支付高昂的学费”,这句话听起来让人觉得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好父亲,咋就回避责任了呢?首先,让孩子读上一个好学校,是这位父亲的愿望而不是孩子的需求;第二点,为了支付高昂的学费不一定要同时做好几份工作来挣钱。这位父亲是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了。
- 强人所难
“如果你不对我好,我就要和你分手”,伴侣的一方认为对方必须迎合他对他好,如果拒绝,对方将落得分手的下场。强人所难暗含着: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让爱融入生活
没看过这本书的读书看到前面几个例子可能会想着反驳我,在反驳之前先看看作者是怎么解释这几种暴力沟通的行为和他提出的解决方案。
区分观察与评论
为什么我们会经常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因为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我们需要的是说出我们内心真实的需求,那么第一步就是学会区分观察与评论。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时,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就不会出现我们所期待的结果。
那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评论呢?观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事实,评论就是我们内心的主观判断。说实话,区分观察和评论非常难。举个例子,领导对小张说:“你上周经常迟到”。这句话看起来很像事实,但依然是一个主观的观点,因为“经常”这个词在领导和小张心目中的定义可能不太一样,领导认为一周5天迟到2天就算是经常迟到,但小张认为一天起码迟到3天才能算是经常。
如果我们能够区分观察与评论,“我觉得你就是不够成熟”这句话就可以这样说,“你上周有4个晚上出去喝酒(说出观察到的事实),我感到孤独(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我需要陪伴(说出自己的需求),我希望你以后可以一周至少留3个晚上陪我(提出请求)”。当你明确地说出你观察到的事实之后,对方心里就比较好接受,因为你说的是事实,对方确实是上周有4个晚上出去喝酒了,“一周”、“4个晚上”这种词这无论在谁的心中都有一致的理解。
这本书里引用了鲁思•贝本梅尔写的一首诗,这首诗令我非常震撼,读完这首诗,你可能就会对观察和评论的区别有所了解了。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到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
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
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倡导把感受说出来,在这之前,我们要先搞明白什么是感受。
“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如果你认为这句话在表达感受,那么你和作者的观点不一致,作者认为这句话是自我评价,作者认为首先要区分感受和自我评价;“我觉得你就是不够成熟”,这句话是在表达想法,当人们说“我觉得”的时候,往往是在表达想法。
这本书列举了部分感受词汇表[1],帮助我们能更准确地表达感受。
感受的根源是需求
在表达自己或他人的感受之后,下一步就要弄明白为什么我或他人会有这样的感受。作者认为所有的感受都源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得到了满足。
“我觉得你就是不够成熟”,大部分人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一般会有两种反应:1.她说的没错,我确实是不够成熟,做事情经常不靠谱,我这种人应该拉去枪毙;2.凭什么说我不成熟,明明是你自己不成熟,不成熟的人看谁都不成熟。
当人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一般会有4种选择:自责、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上面的例子就是自责和指责他人,当没搞清楚这句话背后的需要时,人们往往选择自责和指责他人。
我们上面说过,其实可以更明确地表达这句话,“你上周有4个晚上出去喝酒(说出观察到的事实),我感到孤独(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我需要陪伴(说出自己的需求),我希望你以后可以一周至少留3个晚上陪我(提出请求)”。当明确地说出事实、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其实会发现,她内心的需求其实是伴侣的陪伴,但当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用指桑骂槐的方式去和对方沟通,而不是说出自己真实的需要。有时候当你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停下来,问问自己,他出去喝酒我为什么会生气,为什么会觉得他不成熟,是我自己的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吗?那是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呢?只要搞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你会发现一切阔然开朗。
说出自己的请求
在表达了观察,感受,需要之后,那么最后一步就是提出请求,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好。
“如果你不对我好,我就要和你分手”,笔者认为这句话的请求方式和非暴力沟通提倡的不一致。《非暴力沟通》里有提到,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和否定词,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请求最好能具体化,因为听者可能不清楚,怎样的行为才是“对你好”;作者还认为清楚地表达我们并无强人所难之意,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如果你不对我好,我就要和你分手”带有命令和威胁之意,说这句话的人在心里会有一个前提,如果你不配合我,我就要惩罚你。说出请求的目的是让双方关系变得更好,如果提出请求是为了让对方迎合你,对方不配合还要得到惩罚,对方有可能害怕得到惩罚从而接受你的请求,但双方的关系并不因此变得更好。
在说出请求时,我们可以借助具体的描述,并表达请求的目的是让双方关系变好,不管对方答应与否,都不会得到惩罚,尊重对方。“我希望你能在我下班超过8点的时候,你能把饭煮好,有我喜欢吃的红烧肉和酸菜鱼,如果那天你也没空的话,我们就下馆子”,这句话更容易让人接受。
总结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沟通过程: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我在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试着用这本书上提到的定式去和他人沟通,得到的反馈却是:我觉得你用这种套路没意思。
我反思了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母语是英语,翻译成中文之后会变得特别生硬,并且社会文化不一样,中国的文化更倾向于含蓄的表达。不过语言习惯并不妨碍我们去领会非暴力沟通,因为非暴力沟通并非一种语言定式,它的核心是爱,只有你真正地去为他人着想,用心去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利用非暴力沟通去达成某种对自己有利的目的,才是非暴力沟通的真谛。领会了非暴力沟通的真谛,再转化为我们的日常用语,我们为此还得多加练习,同时也希望有这方面经验的人能给出宝贵的建议。
最后补上一波脑图回顾一下这本书的骨架
-
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兴奋,喜悦,开心,精力充沛,平静,自在,舒适,踏实,安全,温暖,放心,无忧无虑,幸福,陶醉,放松,乐观,自信;
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难过,伤心,沮丧,不安,焦虑,害怕,担心,紧张,着急,心烦意乱,伤感,凄凉,不耐烦,不高兴,厌烦,苦恼,茫然,寂寞,孤独,震惊,失望,不舒服,妒忌,疲惫,无精打采,尴尬,愧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