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的时候,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不记得自己当时看书的感受如何,但是只记得自己看到有些内容会开始紧锁眉头,在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设想大学毕业之后的生活,心里会有一阵恐慌。从小,爸爸妈妈为我们做的太多,自己小时候的性格又比较内向,所以很多事情最多也就是想想,从来不敢去做。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初中的时候,乘中巴的购票还需要妈妈在车外嘱咐,而自己坐在车上会感到心惊胆颤。
大学本科阶段是我的转折点。每个学期我都至少在两个社团里忙活,画海报、演讲、做项目,不亦乐乎。可是,一到了放假,我就好像变成了泄气的皮球,忙碌的生活似乎一下子离我远去,我感到自己简直退回了高中时代,重新变成了整天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的孩子。我想去兼职,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心没胆。有整整一个下午,我抱着电脑在网上搜着各种可以打零工的信息,可是到头来又没有胆量申请其中的任何一项工作,于是,我又向自己妥协了,回到了一成不变的孩子生活。不过,我到现在都还记得自己当时为自己生气着急、在屋子里一圈圈踱步的情景。我为自己的胆小懊恼不已。
我想,我的出国念头也许就是这样萌生的。我想找一种方式摆脱懦弱的自己,想要自己有个奋斗的目标。我在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伟大的梦想,仅仅为了改变自己,我也愿意走上这条路。我的辅导员对我说,“踏上出国这条‘贼船’,就不要回头,因为一旦你动摇,就必定失败”,我笑笑,因为根本没有想走其他的路,我就是想通过这个过程,以及在国外的生活来改变自己。很简单,就是想改变自己。
后来,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一个叫my1234西点特训的活动,在很有激情的两天中,与很有激情的团队相处,聆听很有激情的演讲。我们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会相互鼓励对方。有时候人很奇怪,必须要从这些本来素不相识的人们身上来加强自己的信心。
活动的细节已经慢慢淡出我的记忆,但是有两个情景至今仍然深深地刻在我的脑中。
第一个是培训老师讲述交友时我们会遇到的四类人,具体名词不记得了,但意思大概是这样的。第一类,恶友。他们不仅自己做有损于他人的事情,还会拉你下水;第二类,一般损友。他们自己不成大器,愿意做点坏事,但是还不至于拉你一起;第三类,一般好人。他们愿意平平静静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安安稳稳,别人如何和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第四类,益友。他们不仅自己积极向上,而且能以自己的力量影响身边的人,是身边的人也变得积极起来。
“哇,”我记得自己飞速地急着笔记,脑子里想“我现在最多算是一个第三类人,可是我想成为第四类人。”有句话这么说,看看身边与自己关系最近的六个朋友,他们的平均水平就是自己的水平。换句话说,如果他们都是心怀梦想、积极生活工作、努力向上,那么自己也会是这样;如果他们是安于现状、沉溺于吃喝玩乐,那么自己也很有可能是这样。正所谓是物以群分,人以类聚。这也许是我后半大学生活的动力,从那以后,我努力参加更多的活动、认识更多的人、筛选朋友。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像很多同学那样把大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宿舍的被子里、电脑前,打打不完的游戏,看没完没了的电视剧,讨论明星的八卦。
第二个情景是活动结束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把自己一年后想达成的梦想写在一张纸上,各自折成一架飞机,等飞机落下,随机捡起离自己最近的飞机,好好地珍藏一年,为那个本可能不认识的同学默默监督他/她的梦想,在来年的教师节,与那个心怀梦想的人见面,聊聊这一年的感受。
一声令下,几百只飞机同时起飞,我望着五颜六色的飞机在头顶飞舞,下定了决心要完成自己的愿望:完成出国的两个考试GRE和TOEFL,开始为出国做准备。
写下这个愿望的时候,“出国”在我的脑中还仍然只是一个念头。
一年之后,我的目标全部达成,出国的准备稳步进行中。
两年之后,我拉着大大小小的行李踏上美国的土地,兴奋地开始了打地铺的生活。
三年之后,我忙乎乎地干着自己在美国找到的没有工资的实习,奔波在办公室、图书馆和家之间。
四年之后,我研究生毕业了,开着自己的小破车拉着全部家当北上旧金山,寻觅了一份喜欢的工作,每天为了生活努力、每天看书和学习新东西提高自己。我认识了很多很棒的朋友,他们都在默默地影响着我的思维,让我逐渐变得更加独立和坚强。我也愿意将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传播给我的朋友们,开始为变成那第四类人而努力。
我想,改变自己、实现目标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关键是有这样一种愿望。如果还有梦想,写下来,折一只纸飞机,将它放飞。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