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看得电影,写之前特地翻了翻豆瓣影评,挺有意思,老一辈的套路,诸如:
“你看不懂不要说话”
“你没资格写影评”
“是你太没文化”
结合我最近考试要背的信息参与权,可以说被某些人逗笑了。我看电影这么多年,也是第一次听说电影不需要考虑结构叙事人物塑造,关键看核心立意,咋一琢磨,感觉有点不对劲,后来想想某革时期不也是这么干的吗?这样一来,文学不要搞了,音乐不要搞了,电影也不要搞了,什么xx理论知识,宣传歌和政治宣传片才是文艺界的瑰宝,人家这立意多突出,观念多强烈啊!
我本人从不高估自己的智商,却仍旧被人类愚蠢的底线刷新三观。如果上面这种奇妙的评价标准被认为是可行的,就好比拿出一个苹果,我要通过它表现生命的灿烂昂扬。所以我说“苹果鲜嫩多汁”。我自然可以就每个字提取出一篇小论文的总结,说这句话极具艺术气质,是不改一字的千古名篇。但想想是不是有点不要脸,以及这句话真的能承载我的表达吗?
《无问西东》就是这样一个苹果,一个漂亮的、光滑的、新鲜的苹果。你说它是好苹果我承认,但你说它宏大、悲壮、深刻,反映了时代青年的执着和奋进。
这就有意思了,你给我一个苹果,却要我联想泰戈尔,联想不到说明我思想觉悟不够高,看不懂电影真正想表达的内涵。由此表达的逻辑是,苹果没有错,人有问题,而不考虑你只给了一个苹果的问题。到了如今的环境,就成为了一种双向的,互相倾轧的彼此伤害。
当我喜欢一部电影,我夸它。
你水军,你收了钱,中国电影就是被你们这群低审美败坏的。
当我讨厌一部电影,我骂它。
也不行,你懂电影吗?小学生吧!
而这一切都不是建立在一种健康良性基础上的有益谈论。大部分评论者,不管是水军还是其他什么,选择的是一种攻击性和情绪化的发言。即使写作者在文章里表达了自己的主张和逻辑,分条缕析了种种优缺点,仍然有人选择用一句你行你上,你懂个屁来作为结尾。
我有想过不去考虑这件事,但是仍旧会为此感到愤愤不平和气闷。具体感受如果形容的话就是本来一件很纯粹的东西掺杂了人为的撕扯和倾轧,让本不该成为武器的东西成为武器。
从去年末尾到今年以来的国产电影,真正留下印象几乎没有,撕逼之态却让人惊叹。我还记得从厅里走出来,天色幽暗,手机屏幕在夜色下泛着幽光,那里面正上演着比电影更激烈的战争。
后记:至于电影好不好,自己看吧,我是没兴趣多说什么了。以及我近期都不想看到除了纪录片以外的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