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段时间,职业生涯规划是个很热门的话题。不光在大学里有重要的技能培训,就是中学里,也成了很时髦的一门课,有些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选购教材,组织相关老师研究,确定课时计划,定期给学生开讲座。但这个新生事物毕竟是个短命的鬼,不长时间就偃旗息鼓,无声无息了。
这门课为何兴起为何衰落?时势也。随其兴起,社会上各种配套工程纷纷上马,帮人填报高考报志愿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而且每年到了高考季,这些机构可谓生意兴隆,办公地点人满为患。孩子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所以想找个高人指点迷津,提前做好预判规划,家长花多少钱都不打紧。至于孩子个人的意愿,不重要;至于所找的高人所出的招数是不是管用,不用计较,钱花了心安。
其兴也匆匆,衰也匆匆,没过几年,这些曾经十分火爆的行当就变得门可罗雀冷冷清清了。为何?大学所学专业与将来踏入社会要寻找的工作,很多属于不搭边。大学学的是机械制造,学的是高分子合成,学的是海洋生物,学的是生命科学,毕业以后都考了公务员了。学了四年,只是获得了一个考公的资格,仅此而已,至于考公,那得另学专门的科目和教材。
这样的话,前期所做的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又有什么直接的意义呢(当然不是说学的一点用都没有)?再说,社会发展如此迅猛,谁能预料今天吃香的专业四年以后会怎么样呢。有人甚至调侃说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所有的都是职业培训机构。而且,今天一代年轻人跳槽如吃饭,哪里谈得上什么“生涯”?
十多年前,我看过北京四中的一位校长去法国考察一圈后,介绍的法国教育的状况。据这位校长介绍,法国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并不马上上大学,而是有一年的时间进入社会,或者旅游,开阔眼界;或者打工,体验生活。有了这一年的社会实践,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所在,知道哪里才是自己的方向,这样再回来选报大学和专业,再去读大学。我觉得这比任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来得实在。
西班牙《世界报》刊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可是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了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而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以至于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如此说来,哪还有什么职业生涯呢?能活下来就已经耗费了很多人全部的力气,规划如果说要有,那也只能是活下来的规划。
实际生活中,那些读了大学毕业以后所从事工作与自己的专业相吻合或者沾边的人,又有多少呢。商品好不好,顾客说了算;行业有没有发展前途,市场说了算;职业生涯走向何方,见多识广身经百战深思熟虑后有了主见的你说了算。而冠冕堂皇的所谓职业生涯规划,理当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