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这部奇书以精彩绝艳的笔墨为后世刻画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项羽是最耐人寻味的一个英雄。
秦末,风云突变,英雄辈出。其中,项羽和刘邦成为逐鹿中原、一决高下的主角。项羽原本占据优势,但之后却节节败退、垓下被围,上演了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悲剧故事。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把一手好牌打坏了呢?
我们先说说项羽的过人之处:
项羽二十四岁起兵反秦,三年的时间统帅各路诸侯,二十七岁就成为号令千军万马的西楚霸王。在群雄风起云涌的时代,能够如此快速地上位,不可不谓奇人。司马迁为他点赞,项羽“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能够坐拥天下,不是白来的。项羽有背景、有才力,还有一个好叔叔——项梁。项羽可以说有一手好牌。
项羽,名门之后,祖上世世为楚将,名头响亮。在起兵反秦的过程中,这一家世背景也拥有极强的号召力。靠着名门的招牌,项家军也吸引了不少将领归顺。
如果只是有背景而无实力的话,项羽也不可能成就大业。项羽本人也具有过人的胆色和才气。
《史记》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秦始皇出游,队伍浩浩荡荡,项羽却一点也不胆怯畏惧。他牛气哄哄地说:“彼可取而代也。”似乎秦始皇的今天就是他项羽的明天,他的叔叔项梁也因此对他刮目相看。
项羽之所以敢说此胆大妄为的话,自己还是有底气和资本的。
《史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项羽长得个子高大,有一身蛮力,能把很多人才能抬起的鼎举起来,力气大的惊人。如果今天参加奥运会,拿个金牌为国增光应该不成问题。这样的猛人当地年轻人都很怕他。一言不合,就得打,谁能不怕?
项羽不只是一个会举鼎的大力士,他更会带兵打仗。他的勇猛果敢、无所畏惧在战争中表现地酣畅淋漓。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一战成名。《史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 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之后,项羽统领各路诸侯,号曰西楚霸王,一时风头无两。
有背景、有能力、有优势的项羽最后为何落得乌江自刎、一败涂地呢?什么原因让他把一手好牌打烂的?
1、项羽个性中有一个很大的缺陷,他为人过于残暴,这也使他不得人心。
项羽和对手刘邦相比,擅长攻城略地,却不善收买人心。刘邦入咸阳,与老百姓约法三章,不杀投降的秦王,获得了人心。项羽则恰恰相反,《史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 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 妇女而东”,项羽不施仁义给百姓,所到之处烧杀抢夺,这使他失去了获得民心的机会。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能攻不能守,因为他失去了守住天下的基础——百姓和民心。
项羽一向的作战风格就是不服就打,打胜就杀。方式简单残暴。打败齐地的田荣,他没有像刘邦一样约法三章、施行仁义,而是再次的简单粗暴,司马迁描写了他的暴行,“遂北烧 夷齐 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齐人不反才怪,反正到项羽手里也是个死,不如轰轰烈烈地拼死抵抗。这就是项羽,脑子只有一根筋,手段只有一种,那就是打打打,不懂得恩威并施、以德服人。
2、项羽第二个毛病是他太过于虚荣、好面子。
项羽攻入了咸阳,如此险要之地,有人劝说他驻守于此,必成霸业。项王见秦宫室都被自己烧破,一门心思想回家炫耀自己的成就,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3、项羽失败的原因在于有勇无谋,只会斗力不会斗智
项羽崇尚武力却缺乏政治智谋。项羽的无智一是表现在他缺乏敏锐的政治判断力,敌我面前讲兄弟义气,轻易放过了对手。他的心机单纯在鸿门宴中得到了集中体现。项羽容易被巧言所惑,在社会大混混刘邦面前,他的智商简直弱爆了。明明刘邦先入关抢了他的风头,可是刘邦一通低声下气的恭维反而让项羽不好意思,赶紧找替罪羊来推脱,“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一句话就把为他提供消息的人给卖了。项羽的无智还表现在他的优柔不决,对严峻的形势和潜在的敌人没有清醒的认识。刘邦先入关,能够收敛贪财好色的本性,范增说他“其志不在小”,提醒项羽注意这个对手。可是项羽在鸿门宴中为刘邦、樊哙的话语迷惑,不忍动手,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都默然不应。当断不断,必受其乱。项羽的妇人之仁让他放虎归山,为今后的失败也埋下了隐患。
项羽的无智二是表现在他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别人告诉他“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关中在当时位置重要,物产丰富,是称王称霸的好地方。而项羽像一个恋家的孩子一样,一心回家,放弃了如此险要的风水宝地。可以说是目光短浅。
项羽的无智三是表现在不善笼络人心,导致自己四面受敌。项羽最后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围攻下被困垓下。韩信、彭越原本是项羽手下,后为刘邦所用。靠的是什么呢?刘邦擅长利诱,承诺分地给韩信、彭越,优惠多多,重赏下有勇夫。所以,韩信、彭越甘为刘邦马前卒。
项羽缺乏智谋还表现在他的轻信。
项羽驻扎垓下时形势对他十分不利,司马迁写道“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刘邦、韩信、彭越几十万人把项羽十万人重重包围,粮食吃完了,军力悬殊,项羽陷入了绝境。就在这漆黑的夜晚,四面传来楚地的歌谣。项羽听完大惊,大惊说明他非常震惊,超乎自己的预料。汉军占领楚地了吗?项羽被这四面楚歌迷惑了、动摇了,以为自己兵败如山倒。其实,这只是刘邦又耍的一个诡计。项羽直到自刎,还有9个郡名义上是属于他的。刘邦使的诡计,目的就是从心理上摧毁项羽及手下士兵的心理防线。四面传来楚歌,而且在人的心理最脆弱的夜晚,无疑牵动了常年征战的楚兵的思乡情绪。唐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刘邦从心理上打败了项羽。
4、项羽第四个问题在于他任人唯亲,不懂得赏识贤才。
项羽在用人方面也是很失败的,贤才良将项羽不懂得赏识提拔,致使韩信沧海遗珠,另投明主。韩信曾经在项羽手下呆过,可是项羽对他言不听、记不从,对此,韩信说:“臣侍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话不用。”项羽的对他的冷落颇让韩信心寒。
项羽奉行的是任人唯亲的政策。只要是自己的亲戚或有恩于自己的人都会重用。他的叔叔项伯,项羽对他言听计从。鸿门宴不对刘邦动手、之后放走刘邦的父亲,都是他这位好叔叔的建议。项羽哪里知道,他这位好叔叔早就胳膊肘往外拐,在鸿门宴前就和刘邦约为亲家了。项羽真是悲哀,最重视的人反而是拆他台的人。
项羽更可悲的是他重视的人不忠于他,而忠于他的人却被他所猜忌。为了铲除范增,刘邦用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羽、范增,让项羽怀疑范增。范增选择离开了项羽。项羽也从此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帮手,一个为他出谋划策的谋士。项羽也在失败的路上越走越远。项羽的失败和他不善于用人有很大关系。对此,刘邦自信地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最终败给的不是刘邦,而是他自己,他的残暴、虚荣、无谋、任人唯亲这些缺点导致了他成为了孤家寡人,最后乌江自刎。
总的来说,项羽擅长冲锋陷阵,打仗他是将才。但他并不适合去治理天下,因为他个人的一些弱点,他不善于管理团队、凝聚团队,将集体力量最大化。由于缺乏政治家的深谋远略、刚柔并济的怀柔手段,项羽只能囿于自己的匹夫之勇、个人英雄主义,事业也逐渐走向没落。这是项羽的宿命。人一生都是自己在和自己斗争,和自己的各种缺点斗争,没有战胜自己的缺点,就会被外界打败。项羽辉煌过,但他最终也没有反省自己,这是他可悲之处。所以司马迁说:“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 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可以说,项羽是被自己的各种缺点拍死的。
项羽早已远去,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故事已成千古绝唱。千年之后,穿过历史的尘埃,我们仿佛读到了项羽的霸气、无奈与深情,他的失败仍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