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午,天气很好,我从超市买完东西出来,在路边哼着小曲儿等车的时候,一扭头的瞬间,突然发现一个无比神奇的现象,让人为之欣喜若狂。
这个现象会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普遍到不经意,不经意到没人会称之为神奇。
从小到大,听过至少不下五千首歌,儿歌、民歌、美声、民谣、流行、摇滚、爵士、纯乐器演奏等等。凡是美妙的旋律与音符,只要偶尔听到我都不会轻易放过,之后还会让它们通过两只耳朵,在我脑袋中上百亿个持久闪烁的神经元之间继续回响。
听过那么多歌,我那天哼出来的却是一首当时并未想出名字的歌曲,等到上车后才反应过来,这是徐克导演、张涵予主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里的一首圣诞节的英文歌,叫《deck the halls》,这首歌欢快喜庆,满满的异域节日气氛。
哼出这首歌,我是非常随机的,但之后在那次短暂的旅程中,我却因为这首歌想起了《林海雪原》,想起了东北雪乡牡丹江。甚至由那首英文儿歌,想到了我们那首经典的京剧选段: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白茫茫一片林海雪原,黑土地的大东北,杀气腾腾的斗智斗勇,激情燃烧的正义凛然。身在陕西关中的我,之所以脑海中会突然浮现出这千里之外的美景,以及在那里发生过的那件荡气回肠的英雄壮举,竟然是因为一小段偶尔哼出来的英文儿歌。
想到这些,欣喜之余,我也有些坐立不安。
这一切为什么发生地那么神奇。
凑巧的是,那段时间刚好看过一本书,胡素先生写的《以文养身》。想到这本书,我也就很快发觉出,这和我的那个神奇疑惑竟然有些隐约可见的共同特征。
这是一本散文集,分四个章节:人生百味、家中长短、尚友古人、书里乾坤。作者胡素先生是一位知性美女,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好诗书、通礼乐,谙熟儒释道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与朋友的一次聊天中,胡素先生曾笑言自己“尊师必孔子,嫁人须子贡,知音陶渊明,情人苏东坡,领导曾国藩。”
“多情”又“花心”的胡素先生,脱口而出的这几位“大丈夫”是中国自古以来被公认的圣贤智者,能将之作为自己心中的老公、情人与老师、领导,想来胡素先生通过他们的事迹、著作对他们本人早已了如指掌了。在《以文养身》的第三章“尚友古人”里,先生就对这几位大丈夫做了详细的解读。
胡素先生的文字感情充沛,优雅古朴,淡然优美。在她那里,人生、家庭和阅读一样,面对的都是一本书,每一页、每一个章节都有不同的内容。
人生的感悟与家庭的感受,都能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读者看过文字后产生了各自的感想,这些感想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和家庭。
就像我偶尔哼出一小段英文儿歌,紧接着就浮现出了美景、英雄故事和京剧,让我陶醉又热血沸腾。
无论是音乐、电影还是阅读,这些都是它们给我带来的活生生的神奇影响。
阅读、看电影、听音乐,都是获取精神养分的途径,每当陶醉在这些途径所呈现出来的世界中时,我们的身上就会悄悄地产生一个无比美妙的反应。那就是看过的书、电影,听过的音乐,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养分从此彻底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说是养分,其实就是文字、声光、乐符所携带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访我们的大脑,因为不同的个人爱好,我们对印象特别深的信息会额外留意,它们在大脑中经过新的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与连接后,正式驻扎,成为我们的记忆。
如此,它们也必将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不经意间,我们偶尔说的一句话,哼出的一小段旋律,或者对某一个画面似曾相识,类似这样的幻觉都来自我们体内的这些精神养分。
一方水土一方人,你是什么风格,来自于你获取过的精神养分。
类似这样的获取,我们从小到大都在进行,根本没停下来过。
就像吃饭一样,没人清楚记得从小到大每顿都吃了什么,但吃过的东西,都把我们从婴儿喂养成了大人。我不会记得我接触过的每本书、每部电影、每首乐曲,但我记得它们给我产生过的感受。
它们早已悄悄地和我融为了一体了,毫无违和感。
一千年前的宋朝大文豪,也就是胡素先生的情人苏轼,将这种毫无违和感的融为一体称为“腹有诗书气自华”。
几乎永久驻扎在大脑中的那些神经元之间的链接,有些会被时常激活,有些会在需要的时候激活,有些则会自发地随机激活。它们被激活后,我们就会立刻想起与之相关的那些信息,并产生不同的反应。
图书、电影、音乐,凝聚着创作们的经历、观察和思考,凝聚着他们创作时灵魂闪过的光,这些光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光和热。
有了这种光和热,我们就能“以文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