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翻《文案训练手册》这本书,带着学习的目的,一是再次学习文案技巧,二是想看下这本书的逻辑框架。
这一次就说说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它是对作者约瑟夫·休格曼的一些经历介绍,仔细拆解,也能看到文案写作的逻辑,在我们自己写自我介绍时,也可以借鉴应用。
书的开篇就说明作者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当然这些都跟塑造本书有关。比如他说道20世纪70年代举办研讨班,做过一系列产品营销,这些经历表明作者是有实战经验的,不是纸上谈兵,这样用实例,更能让人信服。
接下来,作者又给自己一个核心标签,多产的作家,并说明细节,来证明这个标签不是凭空捏造。
下一段话锋突转,说自己失败比成功的次数多,和前面的说明形成冲突,引发读者好奇心。写失败经历并没有弱化作者的实力,而是说正因为这些失败的经历,作者走了很多弯路,才让他摸索出文案写作的有效方法和技巧。这种自曝“缺点”和失败经历的方法,和读者拉近距离,让读者觉得这个作者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也经历过一些挫折。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更精华更实用的文案写作方法。
引言中,还用了客户见证,包括有人愿意付高价邀请作者演讲,还有人打飞的只为了和作者交流15分钟,以及各行业的拔尖人才都来他的研讨班学习,侧面见证了作者的厉害。
接下来的一段才是进入主题,说明本书涵盖内容,和为什么一定要学习文案。
这种先说作者经历,塑造出这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而且是展示和本书主题有关的能力,更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无论我们在社群分享,还是线下交流研讨,如果想让别人注意到,并且想认识我们,那自我介绍,就也可以遵循这样的逻辑。因为这样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厉害之处,另一方面突出价值,让别人知道,我们在哪个行业领域有能力,当他需要这个领域人才的帮助,就会第一时间想到我们。
如果开场不能让人对我们感兴趣,不能让他们认可我们的个人能力,后面的分享也就没有力度,不会让人信服,大家也就不愿意听我们的,那分享就毫无意义了。
假如是我,想在一个社群分享文案方面的知识,那我的开场介绍,一定是要和文案相关,我做过的一些实际案例和经历。比如我写作2年微文案,服务30+品牌方,累计辅导付费学员10000+等,这些东西就是我的加分项,然后我说明我的核心标签俏皮文案,表明我在文案的细分风格和领域,比较擅长俏皮风,这就是我的特色价值。
用文案思维写自我介绍,聚焦优势,卖出自己。
做一个有心的人,看书,去拆解作者写书的框架逻辑,拆为己用,才是我学习的真正目的。
当然看书如此,看综艺节目,观察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