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做了3个月内容运营,这是我的一点浅薄理解。
“内容”一词在互联网语境下已经泛指一切可见的文字、图片,而本文所讨论的“内容”是指发布在新媒体渠道的图文,尤其指公众号图文。
一、内容运营具体干什么?
3个月前我开始从事内容运营,主要负责的就是挖掘优质内容,推送给更好的用户,并且不断优化这个流程。一句话解释,就是“把好的内容传递给更多好读者”。具体来说分这3部分:
1、挖掘优秀内容;
2、推送内容,并维护渠道;
3、用内容找到更多、更优质的用户
这其中,第1点是最重要的,我做内容运营的这3个月,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花在了第1点上,常常为找不到优质内容而发愁。为了解决优秀内容来源,我做了以下几个事情:
1、成立了一个写手群,吸收了近50个各行业的一线运营人员,每周发布几个选题供写手们挑选;
2、全网征稿,给出具体的奖励,并认真回复每一封优质投稿;
3、组织采访,自产采访文;
4、多和互联网一线运营、推广人员接触,主动约稿。
另外,在这3个月里,我还做过一本供内部使用的小书,130页,内容上精选了平台上13篇优质文章,虽然是内部使用,但是我还是以出版的要求来模仿专业书籍进行选图、排版、选纸、印刷。这本书现在被公司同事用来送客户,首批印制500本已经被抢完了。
二、优秀的、能获得大家喜欢的干货文章都有什么特征?
做“干货”以来,微信里已经关注了近800个公众号,每天都要看大量的干货文章,基本上每天阅读量在5万字左右。在不断的“看文章 - 选文章 - 发文章”过程中,通过用户反馈和数据,对目前读者的喜好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
教大家如何做好内容运营的文章已经非常多,特别是如何选题、如何保持日更、如何起标题、如何促进转发,而关于内容运营的书籍也已经出版了很多本(如舒扬的《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1])。我想表达的,是从很少有人提及的几个角度来谈谈干货文章的特征。
特征主要分2方面,即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
我们先来看看好干货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不同,外部特征是与文章内容本身无关的特征。
1.甲方出品。
这其实是文章的立场问题。甲方在写相关的分析类文章时,往往会拿出自己的案例,分析其中的优劣,并总结出新的可行性方案。这其中,除了有推广自家产品的私心以外,并不会对分析、逻辑本身进行曲解。而乙方不同。乙方作为服务提供方,无论项目前后,总会有推广自家产品/服务的嫌疑,其立场就决定了出品的文章带有感情色彩。
2.作者本身喜欢总结,善于文字表达。
表达分为很多维度,也分为很多方式,文字是其中一种。好的作者,可能不善言谈,但是一定有很强的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态度、观点的欲望。
3.作者的选题稳定,产出稳定。
专业度和在行业的所处时间一定是呈正相关的,文章选题也是。作者对于某个行业有长期的观察、体验,才会有深入的思考和感悟,才会有好的选题和真正的干货。并且,如果作者有第2点所提的文字表达欲,那么一定能持续稳定的产出高质量内容,这样的文章是值得看的。比如韩叙,从事互联网运营已经有10年之久,其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虽然更新不太频繁,但是已经产出非常多对于互联网产品的思考和总结,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值得认真学习的优秀干货。
什么是内部特征?内部特征是指仅和文章本身有关的特征。
1.字数,标题约20字,正文2000到4000字。
公众号5年以来已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我们现在在公众号里的阅读都是5分钟以内的碎片化浅阅读——看到不错的标题,点进去,手指不断翻动屏幕进行“扫读”,1分钟内就决定要不要继续读下去。看的爽了,就会点赞、评论、分享、收藏、打赏,看的不爽,立刻关闭。
因此,一篇好的干货,必定有个好的标题。它可以言简意赅的概括全文核心内容,可以激发你对全文的兴趣。定量的来看,“20字”是非常适合的,20个字可以刚好表达清楚文章意思,不会造成理解困难,同时在手机端的展示效果也是非常好的[2]。
一篇好的干货,必定符合“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我们在打开一篇公众号文章时,一般的习惯都是以“F”形的模式快速浏览文章,并不会逐字逐句全文阅读。而打开时心理预期也定好了,对这篇文章大约花费3-5分钟,太长就不愿意看下去了。因此,定量的看,一篇好的文章大约2000-4000字,并且有“F”形的篇章结构,或者把核心内容都布局在“F”形的文章里,让受众在快速浏览中准确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2.适合的节奏感与纯净的呼吸感。
节奏感源于音乐,不同的节奏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写文章犹如讲故事,掌握好节奏,就能把握好读者的观感和情绪。
起承转合,表面看起来似乎只是中国古代诗文的一种结构章法,但是现在写文章依然逃不出这种章法。文章需要有一定的引言、过渡、转折、收尾,缺一不可。有的人花了很多心血写了诚意满满的干货,对自己的文章很满意,认为只要内容足够好,就一定会有人喜欢,一定会有人传播转发点赞。这是不对的。好的内容,也要好的组织形式,要用很爽的方式,把很爽的内容传递给用户,用户才会真正感到爽。
举个例子,一个读者在打开任何文章之前,通过封面图和标题得到的信息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在开头部分快速传递文章的背景信息,并且在2屏内抓住读者的视线。缺乏这种有效的“起”,读者会困惑,会不明白文章究竟想表达什么。
在讲故事的章法上,可以多向优秀电影学习“情绪曲线”[3]。
一个很明显的反例是,当我们向上级做工作汇报时,尽管也是向特定的人传递特定信息,我们往往被要求开门见山,列出客观事实与相关数据,并直接交代结论。这种没有引子、缺乏高潮、没有过渡的方式,需要极力避免。
三、怎样让文章充满干货感?
7月《增长黑客》的作者范冰到上海办新书签售,在分享中提到他如何利用文本分析和词频统计塑造文章的“干货感”,列出了7点,在此分享给大家。
1.每700字插入数据,图表,截图;
2.结论需匹配基础公式或推导依据;(就算是很鸡汤的“每天努力多一点点,未来会有大不同”如果加上下面的公式,也会让你觉得很屌。)
3.文章中保留英文人名、术语、专有名词;
4.文章要有便于扫读的小标题和列表结构;
5.请时不时出现箴言式的智慧短句;
6.截图,手稿可增加现场感真实感;
7.文末最好标注参考链接,引申资料。
额外的提醒:版权意识
很多人写东西喜欢东抄抄西凑凑,虽然说这也是“创作”的一种方式,但是,优质的原创内容会越来越受到读者喜欢,也必然成为各平台争夺的对象,因此,我们要树立更高的版权意识,转载、引用之前请获得出处的授权。尊重原创,尊重版权,反应的是一个人对知识的态度,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作品也是每个原创者应有的基础技能。
额外的问题:干货是什么?什么才是好的干货?
“干货”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以推论:我们形容某个事物“有水分”常常是指名不副实、徒有其表或者掺了假货,因此,“干货”就是指表里如一、真材实料、不掺假货。具体的说,就是指具有现实指导性的、没有废话的经验总结。
那,什么才是好干货?这涉及到定义和标准问题。定义可以推导,但是标准却没办法轻易给出条目。以当前互联网普遍盛行的“用户视角”来看,好干货应该是指真的有用、读者爱看的干货。
额外的建议:积累和蜕变
就像攒硬币成不了富翁一样,学习再多技巧,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而“碎片化”带来的只是“知道”,真正的“懂得”,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去。
注:
[1]http://item.jd.com/12188002.html?cu=true&utm_source=baidu-search&utm_medium=cpc&utm_campaign=t_262767352_baidusearch&utm_term=61374605105_0_3967848d8f034183a7eab4c540f3accf
[2]据“苏格兰折耳喵”对33394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原创干货文章的分析,阅读量与标题字数并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但是所有高阅读量文章的标题均为20字左右,详见:http://mp.weixin.qq.com/s/Ex7hYCB5cgNMV6b1kYmz2g
[3]具体可参考罗伯特·麦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