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网上读了一篇《孔子临终遗言》的文章。当时,我读了很感慨,还写了一篇读后感。
我在校友群里分享了我的读后感。我的一位师兄在群里问我为什么不怀疑《孔子临终遗言》一文的真伪,我被他问住了,一下不知道如何回答他。
我当时写那篇读后感,是因为我很认同网上流传的那篇孔子临终遗言的观点。于是,我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就写了一篇读后感。
最近,我的一个国学同学分享了他对这篇网上流传的孔子临终遗言的真伪分析。我读起来似乎也很有道理。
他说:“最近网上关于此文,有很多文章在探讨,相互关于真伪说法不一。好多文章从单双词、句法、发掘地等方面论述此文的真伪,个人试从孔子义理的一贯性论述,如何分辨精英信息的个人体会。
1. 从第一段:吾身食素也,衣麻也,车陋也,至尽路洞悉天授之欲而徒弃乃大不智也。对照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及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都可看出孔老夫子对物质的追求是排在精神享受之下的。
2.从第二段:无奈王者耳木,赏妙乐如闻杂雀鸣,掷司寇之衔于仲尼,窃以为大辱。其断不可长也。鸿鹄伟志实毁于为奴他人而未知自主。无位则无为,徒损智也,吾识之晚矣。呜呼,鲁国者,乃吾仕途之伤心地也。对照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另外孔子在《论语•学而篇》总结自己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可见,孔子晚年对一生坎坷之际遇已完全看开。
3.从第三段:拥兵者人之主也,生灵万物足下蛆;献谋者君之奴也,锦食玉衣仰人息。锋舌焉与利剑比乎?愚哉!旷古鲜见书生为王者,皆因不识干戈,空耗于文章。对照孔子临终家书《中庸》: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宽柔以教强于衽金革,即教化胜于兵戈。
4.武王人皆誉之,纣王人皆谤之。实无异也!对照《中庸》: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孔子一生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推崇备至,怎么临终又贬低得一钱不值?
此文乍一看,觉得说得有些道理,达到老师所说的精英信息的层次,但通过查寻、对照、分析等,就能看出其中的问题。故个人认为此篇文章很可能非孔子本人所述。虽然非孔子所述,但其中好些说法,亦有一定借鉴意义。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我佩服我的这位同学一条条分析论证这其中的真伪。他拿《中庸》和《论语》里孔子的观点对照网上流传的孔子临终遗言的观点,找出其中的漏洞,认为此文可能是某位精英杜撰的,但有些观点有现实意义,可以拿来借鉴。
我对《孔子临终遗言》一文的看法是什么呢?
拿来主义。只要这篇文章的观点能为我所用,并且有利于我聚集能量,把自己经营好,我不在乎到底是谁说的,谁写的。
此外,我的同学分析这篇文章的真伪用到了对比法。从儒家的其他论著中寻找蛛丝马迹,最后得出这篇文章可能是杜撰。我同学的治学严谨的精神也值得我学习。
学习国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国学,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好。因此,我不在乎真伪,只要能用来改变我的思维模式,把人生经营得越来越好即可。对我来说,争辩文章的真伪对我没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