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四年内战,最终刘邦定鼎,号称楚霸王的项羽被这个自己所封的汉王打败,一世英雄遗荒塚,垓下不复过江东。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定都长安。
大乱之后,人心思定,于是汉初国策奉行黄老之术,讲究无为而治与民生息,并很快迎来了为后世所称道的文景之治(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1年,历汉文帝、汉景帝两代)。
随后汉武帝登上了历史舞台,十六岁的少年天子注定热血,所谓雄才大略,必然也就意味着皇权的一家独大——四十年文景之治恰好也为他的折腾提供了充足的钱粮资本。
毫无疑问,裂土封王的那些同姓王异姓王各自为政,这不是大一统的皇权所乐于看到的。
与此相应,无为而治的汉初国策必须改弦更张。
于是,伴随政治而发生的学术纷争,就是儒术穿上了王的华衣并取代黄老成为国家意志,即所谓独尊儒术。
有人不甘也是必然的,比如淮南王刘安。
身为高祖刘邦之孙,汉武帝刘彻得管他叫叔,这个淮南王刘安的主张,就是要坚持汉初以来的无为之治。
当然了,他的真实想法是否如此不得而知,所谓遵循旧制,很难说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更何况他其实是有心取汉武帝而代之的,只是天不遂人愿,最终落得个大逆不道的罪名而自刎身亡。
黄老与儒术之争,实质是政治的角力。学术被政治裹挟,千年如此委实无可奈何。
但不管怎样,被后人称为思想家、文学家的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经典之作——《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等,其内容融合了法家墨家阴阳家及儒家等先秦各家思想,虽然被后世定为杂家作品,但以黄老(或老庄)道家思想为主轴是没有疑问的。
比如胡适的评价:
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以上只是为了交待这部书的背景而已,下面说回正题。
就在这部书里,许多上古神话与传说被记录其中,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
神话是特殊的史话,故事背后往往都有其真实的历史根源或原型,如女娲补天和后羿射日就隐藏着上古先民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探索实践(参见《神话里隐藏的历史秘密》系列文)。
今天我们来说说《淮南子》里讲到的六只怪兽。
一
《淮南子·本经训》载: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猰貐(yà 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豨(xī)、修蛇,一般认为是六种怪兽。
这段话大意是说,尧的时候,上有十日并出的天灾导致过粮关,下有六种怪兽出没为害百姓,于是尧派羿射杀了十日和六兽。
在《淮南子》里,这段话是当论据使用,是为了论证乱世出圣人,其结论是“有贤圣之名者,必遭乱世之患也。”
抛开论据的指向性,回到故事本身,我们来看看这些怪兽都源出何处。
所谓十日,前文已分析过其实是十日太阳历。同理,这里的六种怪兽想必也应该是所来有自的。
先说很明显地根本就不是怪兽的两种:
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
凿齿和九婴,这两种并不是兽而是人。
二
凿齿的记载,也见于《山海经》。
《山海经·海外南经》: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人曰凿齿。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扞弓射黄蛇,名曰蜮人。
有人曰凿齿,凿齿是人不是兽这一点已经说得很明确了。
其实同样在《淮南子》里也有说到凿齿是人族。
《淮南子·墬形训 》: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南至东南方,结胸民、羽民、讙头国民、裸国民、三苗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豕喙民、凿齿民、三头民、修臂民。
凿齿民,是海外三十六国之一。
汉晋时期的古人也认识到凿齿是人不是兽,但一般都说成是长有像凿子一样的牙。比如:
东汉服虔曰:凿齿,齿长五尺,似凿,亦食人。
东汉高诱曰:吐一齿出口下,长三尺也。
晋郭璞曰: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
现在一尺是33.3厘米,汉代一尺要短点,也在20厘米以上(21.35-23.75cm)。显而易见的是,齿长三尺已经是半米以上,五六尺就得一米以上,牙长这么长,很难说还是人,仍然还是怪兽的模样。
也就是说,这种解释无异于开始讲另一个神话。
真实情况如何呢?
凿齿确实是人,但并非牙特别长。
其实很简单,凿,就是穿凿挖掘的意思,所谓凿齿,顾名思义,就是把牙齿凿掉,也就是拔牙。
凿齿是人,之所以称为凿齿,是因为一种独特的习俗,即拔掉特定的牙齿,就像有的民族流行割礼一样。
有这样的独特习俗么?
确实有的。
三
首先,见于古代文献的就有不少,略引数例如下。
三国吴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夷洲女已嫁,皆缺去前上齿(夷洲可能指台湾)。
西晋张华《博物志》: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僚子。僚妇生子,既长,皆拔去上齿各一,以为身饰。
《新唐书·南蛮传下》:三濮者,在云南徼外千五百里。有文面濮,俗镂面,以青涅之。赤口濮,裸身而折齿,镵其脣使赤。黑焚濮,山居如人,以幅布为裙,贯头而系之。
北宋初《太平寰宇记》:川西南夷僚生子,长则拔去上齿加犬齿各一,以为华饰。
宋代朱辅《溪蛮丛笑》:(仡佬族)妻女年十五六,敲去右边上一齿。以竹围五寸长三寸,裹锡,穿之两耳,名筒环。
元代《云南志略》:(川西南滇东北一带土僚)男子十四、五,则左右击去两齿,然后婚娶。
明代《炎徼记闻》:(打牙仡佬)父母死,则子妇各折二齿投棺中。
清郁永河《裨海纪游》:女择所爱者,乃与挽手,挽手者,以明私许之意也。明日女告其父,召挽手少年至,凿上腭门牙二齿授,女亦二齿付男,期某日就妇完婚,终身归以处。
清黄叔敬《台湾使槎录·番俗六考》:成婚,男女俱去上齿各二,彼此谨藏,以矢终身不易。
从以上记载可见,云贵川鄂等西南地区有少数民族流传有凿齿的习俗,其目的或为装饰求美,或是定情信物,或有成人礼的意思,不一而足。
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拔牙并不是因病而拔,是在健康状态下主动拔除牙齿的行为。
不只古代有,直至20世纪30、40年代,西南地区的部分仡佬族(或与隋唐僚族有渊源)、台湾的高山族等仍然还保留着这种极为独特的习俗。
当然,从时间来说,比起《淮南子》讲的上古时期,以上记载都属晚出,但不难想见,这种习俗的形成自然有更久远的历史积累。
那么,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是不是也有这种习俗呢?
拜考古所赐,答案是肯定的。
四
考古发现表明,凿齿这种称得上奇怪的习俗曾广泛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
从山东往南,苏、浙、沪、闽、粤、港、台以及河南、湖北等地区的考古遗址都有发现。而且在时间上呈现一种随纬度下降而越来越晚的现象,也就是越往南,这种习俗的遗址分布就越晚出。
考古发现表明,山东的北辛文化(中期)是目前已知存在这种习俗最早的地区,其年代约公元前5000年左右,拔牙的基本形态是拔除上颌一对侧门齿;
由北辛文化发展而成、分布在山东苏北一带的大汶口文化则很常见这种现象,其年代为公元前4500-前2500年;
而到了公元前2410-前1810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阶段,这种习俗已经开始淡出这一地区,并逐渐向南传播,拔牙形态除拔除上颌侧门齿外,还出现其他各种不同组合的拔牙形态。(参见杨式挺《略论我国古代的拔牙风俗》)。
也就是说,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400年左右,在山东江苏一带曾流行凿齿(拔牙)这种习俗。
与此同时,在其他的同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墓葬中,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3300年)、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公元前10000年-前5000年)等,都没有发现过拔牙现象。而上文说过,汉晋以后的凿齿风俗多见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这个时间上以及分布地区的变化是耐人寻味的,因为巧合的是,传说中的尧就在这一时期。
按柏杨《中国历史年表》,尧继任成为天下共主在公元前2358年。
按网络百科显示,尧的生卒年是约公元前2377-前2259年。
所以,《淮南子》里说尧的时候派羿诛杀了凿齿,这件事似乎并非凭空想象,历史上很可能确有其事。
所谓诛凿齿,就是有凿齿习俗的这个部族被尧所打败,随着他们的战败和逃遁,这种奇怪的习俗就逐渐传播到了其他地区。
事实上,不仅中国有,这还是分布范围极广的一种习俗。
中国的近邻如朝鲜、韩国、日本,东南亚的越南、印尼、泰国,以及更远的埃及、尼罗河流域、东非、尼亚撒湖、赞比西河流域、刚果、几内亚等土著、澳洲、环太平洋的海岛区等,在这些地区的民族中都有凿齿拔牙这种习俗的广泛流行。
除了北非一带的凿齿拔牙可追溯到一万年前的中石器时代以外,朝韩日本及东南亚等地区的考古遗存其年代都要晚于山东江苏的北辛、大汶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