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无意中翻到自己买的涂画册,发现挺闲的就开始涂,也因为朋友推荐的一个软件每天涂完打卡坚持做了已经有三个月,慢慢的坚持了这么多天,本来以为这个习惯我会坚持下去。没成想最近感觉越来越不想做了,感觉每天不去打卡完成就有一项任务压在心头,不再是那么悠闲地涂涂画画那么简单了。所以,我决定恢复到第一天的状态,有时间想做的时候再去做,结束这个习惯吧。
为什么会有这种很累的想法呢?我经过思考后慢慢想到自己刚开始的初衷是什么,我只是想要从中得到一种放松,休息时刻找个乐趣罢了,而一旦我把这件事作为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那就是另一种状态了,并不是每天都会有兴趣和时间做这件事情,有时候也会特别累,累到不行再想起来去做的时候,本身的状态也不好,可能也就潦草的结束了,这个过程我并没有什么收获。
我们也许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也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孩子在全神贯注的吃着冰淇淋,很享受。无意中抬头看了一下对面大楼,这一幕被妈妈看到,就开始下面的对话。
妈妈:‘你看那个大楼上是什么?’
孩子:‘旗’。
妈妈;‘那个旗是什么颜色的?’
孩子:‘黄色’
孩子每次回答完就赶快低头吃口冰淇淋。
妈妈;‘黄色是什么形状的?’
孩子;‘星星’
妈妈;‘那有几个黄色的星星?’
孩子;‘五个’
妈妈;‘这是哪个国家的旗?’
孩子;‘中国’
妈妈;‘那澳大利亚的旗是什么样子的?’
孩子;‘妈妈,这个冰淇淋流下来了。’
孩子在吃冰淇淋,注意力都在冰淇淋上。而妈妈的做法是去打扰她的专注。不得不说这位妈妈她的初衷是好的,她是想引导孩子,教孩子更多的知识,但是这却使孩子的感觉被打断,这样孩子的认知系统就会被破坏,孩子的心思全都在冰淇淋上面,冰淇淋能使他开心,而妈妈一再打断会使孩子对认识更多事物和知识方面更加的厌恶,对孩子的教育反倒起了反作用。孩子看似掌握很多知识,但那时他的认知与生命系统是脱离的,真正的教育是要看最终的结果。
教育,其实不止眼前的书本和作业,我们总想抓住一切眼前机会去教育孩子,不论课上还是课下,但是也会有打破常规的存在,杭州有个学校的一年级,9月份竟然一整月没上‘正课’,那么他们一个月都在干什么呢?他们都在玩!军训站军姿,低碳科技馆看球幕电影,孔庙入泮礼,读<三字经>,唱上学歌,还种了一盆大萝卜.....孩子们玩得high翻天了。
想必很多小学紧张的学习,家长也提到孩子的不适应,其实这种方式也会使老师们有一种渐入佳境之感,这次学校活动结果是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通过这次活动变得积极高涨。这也很好的达到学校举办活动的初衷,教育不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教育归宿在于心灵深处,应引导孩子往深处走,从而获得更深、更广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