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趋势、理念的判断下
得出某个概念、愿景
但这只是产品雏形,或者说灵魂。
进而,需要为这个灵魂打造血肉。
如果这个灵魂是一个全新的想法,它可能带来的是世上还未出现的。
那么就要寻找哪个切入点,更有利于其成长。
所谓成长,即是运营。
所谓切入点,即是寻找最容易接受这个新概念的人群。
根据这个切入点,产品会有不同的形态设计,它可能是一个工具、可能是一个社交软件、可能是一个媒体。
对灵魂的创造,可以从人生中体验、可以从文明中思考……
而产品,是一个从天上到地下的过程,人的成长也是,由上往下的成长。
而这个过程是痛苦的、碰撞的、不确定的。
你面对着无限的可能性。概念越抽象,方向越多。
领导者,要有能力去摸到虚无的概念,还要有能力,去抓住具体的路线。
规划与试错并不冲突,概念与形态也是。
它们之间都是一种循环互动。
所以创业并无所谓失败,失败只是创业的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错误,只是前往正确之路的踏脚石。
是否通过实践验证概念跟形态?
一种是埋头苦干,一种是举头望路。这两种从来就没有非此即彼。
有很强大资源的情况下,可以埋头苦干更多,去快速试错跟调整。
在缺少资源时,则战略上要花更多精力,很多错误并不需要做出一个产品时,才知道错误。因为错误的只是存在于自己的认知上,做了错误的假设。
可以通过思考,得知假设与现实之间存在沟壑。沟壑有多大,也许是要通过验证得知。
由于资源有限,可以立即放弃这个形态。
最终选择了一个从战略上看,沟壑比较小的。那就应该全力以赴去打造产品及验证。
创业时,最容易发生固执是在得出某个概念、想出某个形态时,此时自信满满,却容易忽略某些重要假设。
最容易发生沮丧是在发现某个概念、形态与自己判断偏差时,此时怀疑自己,却没转变角度来看待,其实自己是排除了某些错误的选项。
不由想起了《了凡四训》里说到很多年轻人,要么太自傲,要么太自卑。自傲到觉得自己可以短时间内,就改正所有陋习。但是在发现自己失败后,就陷入自卑自责,甚至破罐破摔彻底放弃。
在回到开头,概念/愿景——产品形态(用户、场景、模式);这是一种产品之路;
也可能反过来,我们从某些用户,或者某个痛点入手,思考产品,进而得出价值主张。
这种方式,也可以进入概念-形态的循环之路。
对于人大脑而言,意义都是虚构的。但是人的一生都在追寻意义。
对于产品而言,意义也是虚构的,有时候需要去坚信它。有时候又要去怀疑它。
不要被自己的概念或者形态束缚。
坚定+灵活
其他
所谓创业,就是希望自己更加全身心的投入让世界更美好的过程中。从0到1的去品味这一切,有甘,更多时候是苦,但都是更加真实的味道。
也许有一天自己创办伟大的公司,也许有天自己再去加入某个企业中,但这过程获得的体验,可以让自己用全新的视野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