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灵通,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红楼梦》第一回阅读笔记(总)
初读《红楼梦》对此章回甚是不喜,一觉文字晦涩难懂,二觉故事不具连贯性,总有不知作者所云为何之感。
过阵子再读,亦是困难重重。不解作者想表达之意,更不明此章回对本书的重要性,遂,读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
今日想来,如此不喜读此章回,原因有二:一是对贾宝玉与林妹妹的故事,主观代入太久。阅读时上对那段熟知的情节,有迫不及待读到的想法,所以忽略了其他。亦如去朋友家,最盼望见到的人是朋友之理相同。二是觉《红楼梦》第一回中的部分表达,有生硬之感。生硬之感实为自身积累匮乏,但,人的本能会先逃避自身的问题,外在因素自然就被扩大了,不喜欢的感觉亦被放大了。
故,带主观阅读和成见阅读,实乃阅读大忌。思维蒙纱之时,真实的美景,怎有机会入眼入心?
言归正传,今日读第一回。细读之,复读之,方叹作者对小说布局之能力。现将阅读所获整理如下。(个人解读,仅供消遣)
第一部分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红楼梦》早年间流传的均为手抄本,抄写者在抄书时有所感悟,便会旁注。此抄本再流传之际,旁注亦被抄写者再抄这抄之,此间,一传二,二传三,早前抄者之言便慢慢流传开了。
先前读《红楼梦》总觉第一章回中的第一段与第二段衔接生硬,对作者如此布局,也甚是不解。阅读时的跳戏感,像是硬生生被剪掉一大段剧情一般。今日再读之,恍悟,此章回中第一段,或为代代抄写之人对本书的概括。此段文字解读之妙,如甄士隐解读《好了歌》一般,精准、到位。
每个人对本书都有不同的解读,第一章回中的第一段之所以能被印刷流传,妙在于概括到位,符合大多数人心理对红楼梦的解读,故一直被保留至今。
第二部分
《红楼梦》是本小说,被世人追捧的原因之一是,读时,你我可以读到小说中的人,也可以是自己,一如蒋勋所言,读《红楼梦》久了,总会读到自己一样。
读《红楼梦》,人人皆是梦中人,人人又欲罢不能。
不管何种小说,一个吸引人的开头是必不可少的,好的开头必然是大众容易接受的,能让读者瞬间代入的。
在一般的创作中,大部分人习惯用大众熟知的故事做引子,此回中,作者就以“女娲补天”的故事作为引子,自然减少了阅读代入差。
女娲补天时多出一块石头,被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面。原来已无用处的石头,被作者赋能,让其更具仙气,甚至还具凡心,会贪恋红尘。神话般的描写,让石头的存在有了不一样的意义,让《红楼梦》从虚幻中走了出来,也令小说更具看点。
一块小小的石头,轻松勾出了读者的好奇心。
顽石已具仙气,自然不能久居于此,一僧一道便将其携入红尘。僧道所言温柔富贵乡,是小说的伏笔,也是石头该去之处。作者用顽石的愿望巧妙地引出了大观园。
在学习中,老师总强调一篇文章开头的重要性,再读此书方明白,曹雪芹在300年前,就已经懂得一个好开头的重要性。看来,写文的技法,古今相通。
曹雪芹让顽石沾了仙气,自然要让其有所“作为”,此石具仙气,有欲念,渴望去红尘走一趟,此愿望,谁帮他实现?一僧一道。
顽凡心已炽,人间游历一番,自是必然。
作者引用“女娲补天”的故事,目的是为了“多出一块石头”;让僧道出场,其目的是让石头能出现在大观园。作者铺排这些细节,重点当然是引出大观园,但其设高妙的伏笔手法,是写作者需要好好去琢磨的。
常言道,静极思动,此乃人生之变之定律。天下之事,无有永恒,唯变是不变。顽石要去人间历劫,自是变数已生,那,大观园里的那场梦也应该拉开帷幕了。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又有情节断裂的感觉。
空空道人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遇见顽石,见石身后有故事,好奇心起,一番对话之后,“带”着故事来到人间。《红楼梦》初起叫《石头记》,空空道人后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所以名叫情僧。所以顽石的故事亦名《情僧录》。
此部分的断层感较为强烈。一则空空道人带不带故事来凡尘,并非重点。二则空空道人与顽石的对话,更多是为了交代什么而交代。如果用民间手抄本的思路去解读,是否可以理解为,此部分亦是后人抄写时,所写的阅读思考?不解!
第四部分
思考:甄士隐为何被作者安排出家?是为了将真事隐去?还是为了这个人物出场的作用已无,出家是最好的选择?甄士隐出家,看似偶然,实为必然?
后人读《红楼梦》喜欢用谐音去解读作者的用意: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贾雨村谐音假语村、假愚蠢。红楼梦中有句名句叫“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和假”是小说的关键词之一。两个人物一个“甄”一个“贾”,人物的真假是一个迷,其名字背后的真实意义也无是一个迷。
僧道要在人间出场,作者安排让两人先去甄士隐梦中。梦醒后,甄士隐遇见真僧道,两处情节又见“真假”之隐喻——甄士隐梦中见到僧道,是假;但随后又遇见两人,是真。这两个人物的出场迷一般,真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令人不得其解。
甄士隐不解其中之深意,只因身在温柔富贵乡的人,自然不会对此怪梦多虑,但真正经历梦境中之事后,才会悟此中之奥秘。然,悔之已晚。
第四部分出场了两个关键性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还有两个配角英莲和娇杏。
英莲,甄士隐的女儿,其在小说中的价值有三,为甄士隐的出家埋伏笔,衬托薛蟠的“恶”以及反映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作者安排给甄士隐最重要的任务是引出贾雨村,赠其路费,助其走进大观园。
贾雨村收了纹银自然要去大观园,但在这之前,曹雪芹又安排另一个配角出场——娇杏。其目的为何?是扣标题“风尘怀闺秀”还是另有其他?
甄士隐邀请贾雨村来家中小坐,不巧有客到访。甄士隐去陪客,雨村自在甄家走动,此时娇杏出场。
娇杏见到一位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直鼻权腮的男人,心生思量,此人衣衫已旧,但眉目之间意露英气。便想到是家先生之友。
作者对贾雨村此番外貌描写借娇杏的观察而出,实为妙也。《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作者在介绍人物外貌时,常用的手法是借他人的观察而出。借娇杏的观察写贾雨村的外貌,并非这个人物出场的真正目的。
娇杏在观察贾雨村后,想到先生所言“此人非久困之人”。非久困之人为何意不用赘述,娇杏出场的目的暗喻贾雨村必将离开此地,为其入大观园再埋伏笔。
非久困之人必将飞黄腾达?非也!曹雪芹在描写贾雨村外貌时,用了几组很有深意的词。面阔口方,剑眉星眼,直鼻权腮是官相,但是有了官相的贾雨村实则生性狡猾,善于结党营私。
娇杏眼里的贾雨村是有官相的,但曹雪芹后而对其的描写,用了非常隐讳的手法写出了他的小人之态。
中秋节甄士隐请贾雨村来家中作客,得知其赶考缺路费,甄士隐二话不说赠其50两纹银。可这贾雨村收了银子,只略谢过,并不介意,继续谈笑喝酒。50两纹银在一个,卖字为生的人眼里,不过略谢一语。如若他是真不在意银子,那次日一大早便不辞而别,这又如何说明?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角色,他借贾家势力荣升,后又主持抄检贾家,此中变化也说明其为人之原则,不过利用二字。可利用之人,踩着就上,无利用价值之时,转眼就忘。这一点在其迎娶娇杏时,答应封氏找英莲,后来子字未提中出能看出。
第五部分
贾雨村出场后甄士隐必然要找机会离场。前文中一僧一道的梦,甄士隐丢了女儿,一场大火烧了家园,封肃的冷眼相向,这一切都让甄士隐对凡尘无所牵挂,所以出家已是不二的选择。
厄运永远是映射人性的哈哈镜,无论你如何富贵,遇上厄运时能遇上个真正帮你的人,便是上辈子积德。俗世之人不推你入坑也算良善了。
甄士隐出家,曹雪芹为其安排了一个解读《好了歌》的任务。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读,一则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二则是对俗世生存状态的一个注释,三则是为大观园中,那一场又一场的“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情节埋伏笔。
人生在世,辛辛苦苦一辈子,是否都在为他人做嫁衣裳?
蒋勋和白先勇都表示《红楼梦》是值得一辈子读的书,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让你,吸收到,养分。
第一回阅读收获
1、小说引子用“女娲补天”代入性非常好。
2、人物出场应该有其应有的作用,每说一句话,做一个动作,都应该有其应有的“作用”。
3、曹雪芹是一个埋草蛇灰线的高手,人物、情节、对话都在为“下一步”作准备。
4、“真假”是小说的线索之一,作者设计“真假”情节亦是用意颇深。
5、值得读一辈子的书 ,确实要多读。读时多思考,多做笔记,收获自然会有。
悠然
2018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