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啤酒的姐姐
入秋,天渐渐凉下来了,我走在湖边,微风拂过脸颊,身体不自觉地抖了一下,寒意瞬间席卷全身。我裹紧衣服,微缩着身子,继续往前赶路。
今天是重阳节,我突然很想回家陪陪父母,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早上,每个人都在朋友圈里面转载重阳节的图片,画面内容大概就是两位互相搀扶着走路的老人。那步履蹒跚,满头银发的老人,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
思念从心底升起,此刻我只想归家。
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就靠着那几亩地生存。春天播种,夏天治理,秋天收获,一年四季就在农田里忙活。几亩小地,却养活了一家四口,养出了一位大学生。
大山环绕的小山村里,没有大都市的喧哗,更没有大都市的灯红酒绿。
夜晚,这里的人们会在饭后闲谈中度过一夜的寂寥。
白天,又是一场"农战",村民们于田地里消费这白日。
一切都很平淡,生活豪无波澜,没有一丝味道,但这些农民却也能在这平凡的人生里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欢乐。
母亲在家里排第三,前面有一个哥哥和姐姐,后面还有两个妹妹和两个弟弟。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住在大山里的人们,靠山吃山,靠河吃河,与外界没有一点联系。
那里是绵延不断的大山,一条小河从山间流过,母亲一家就住在一座稍微有点坡的大山山腰上,白天如若要到山间的河里玩,需要走半个小时,且路上杂草丛生,热天时还可能会突然串出一条蛇。
生活贫苦,外婆却生育了很多孩子。外婆是旧时期的人,思想较为保守,一心认为为夫传承后代就是女人的本职工作。那时候,这个处于大山深处的小村庄,似乎没有被国家的成立,国家的改革影响到,这里依旧过着最简单,最与世无争的生活,似那陶渊明所向往的桃花源一般。
母亲家里穷,没有钱养孩子,只能将孩子养到成年之后,便为其寻找夫家。
十八岁,母亲成年。父亲在亲戚的介绍下,到家里提亲。少女年代的母亲并不愿意嫁给父亲。
长大后,我听母亲说,当时父亲提着一只鸡来到家门口提亲时,母亲连见都不想见他,因为父亲那瘦弱的样子实在得不到母亲的喜欢。只奈外婆和外公喜欢父亲,在外公的威严逼迫下,母亲也只能答应了。
婚后的生活,母亲过得并不是很好。作为家里的大嫂,母亲不仅需要操持家里大大小小的琐事,同时还要下地干活,还需要照顾丈夫的两个弟弟和妹妹。
生活似乎对母亲很不公。每天母亲在地里干完活,闲时还要照顾小的,很累,很难有休息的时间,但是即使如此,也不会得到奶奶的一个好眼色,似乎在奶奶眼里,作为大嫂就应该承担家里所有的事。
回忆到此处,心猛然一痛,不敢也不愿回忆下去了。那个年代,母亲过的太过困难,我们没有能力保护她,现在我只希望可以给她更多的温暖。趁他们还在时,多陪陪他们。长大后。
无论你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都切莫忘了归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