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梳理文章脉络,理解文本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课前,老师邀请大家欣赏一个电影片段,它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静坐听雨
播放西南联大“静坐听雨”的片段
师:西南联大的这堂课,因昆明的雨而被我们铭记。昆明的雨也印刻在了无数西南联大学子的心中。其中一人便是汪曾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记忆中的《昆明的雨》。
齐读课题、进入文本
过渡:标题是“昆明的雨”,初读标题时,你会思考哪些问题?
这几个问题里,你认为我们首先需要回答哪一个?
对,昆明的雨是怎样的。
一、梳理结构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写昆明的雨的段落,并用横线勾画出昆明的雨的特点。学生活动:1.浏览、筛选、勾画 2.朗读语句。
老师点评:准确,或不准确。谁来补充。
预设:
(3-5)自然段:相当长的,停停下下、下下停停,不使人气闷、不使人厌烦,人很舒服。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是浓绿的。
过渡:全文共11个自然段,仅有三个段写到昆明的雨,请概括一下剩余8个自然段的段意。
2.默读课文,请分别概括剩余8个段落的段落大意。
预设:
(1)画:仙人掌——生命力顽强
菌子——鲜腴
(2)我想念昆明的雨
(3-5)写雨季特点——相当长、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6)仙人掌——生命力顽强
(7)菌子——鲜腴、种类繁多
(8)杨梅——甜,人——柔美
(9)缅桂花——繁盛,人——温情
(10)雨引起的乡愁
(11)我想念昆明的雨
过渡:吃着鲜腴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耳畔回响着苗族小姑娘娇美的吆喝,缅桂花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散开来,置身其中,你的感受是?
是否我们梳理的所有内容都可以融入这样一幅惬意、舒适的生活场景中?大家对第10自然段内容看法不一,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该段的内容及作者情感。本段作者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生:不一样,第10自然段写到了乡愁。
过渡我们一起来分析第十段的情感。
二、段中“乡愁”
快速浏览第10自然段,思考:哪些内容在表现乡愁?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
a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回不去。
全班一起读一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过渡:是啊,君问归期未有期——战火纷飞、国家动荡,汪曾祺离开故乡高邮,到昆明西南联大求,归期未有期。——用诗在表达
B(在课前问题搜集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对此处有疑惑,老师给大家补充了些资料)
朱德熙,江苏苏州人。汪曾祺,江苏高邮人。
陈圆圆,居苏州桃花坞,为吴中名伶,“秦淮八艳”之一。崇祯末年被转送吴三桂为妾。相传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手下刘敏宗掳走陈圆圆,吴三桂遂引清军入关。在吴三桂所部和清军的夹击下,李自成农民军遭受重创,仓皇逃离北京,尽弃所掠辎重、妇女于道。吴三桂在兵火中找到了陈圆圆,军营团圆。吴三桂平定云南后,圆圆进入了吴三桂的平西王府,相传暮年“布衣蔬食,礼佛以毕此生”,后投莲花池而死。
——战乱到昆明:境遇相似!出家人却投莲花池而死:异乡人暮年无奈客死他乡。此情此景,我一俗人的乡愁中多了一分悲凉。——通过异乡的故乡人来表现
c 雨中木香:密匝匝,被雨淋湿透。
——搭桥:当日木香的美与前文缅桂花的美、雨季的美有什么异同呢?——用景在烘托
同:浓绿、繁盛。异:凄美、黯淡
e小诗:少行人、一寸——用诗在表达
——孤寂、无奈、思乡
小结:那天的雨,那天的景,那天的情味似乎真与前文景与情带给我们的感受不一样;看来:雨,是会引起人的乡愁的。(读)。经我们一分析,明明那天的乡愁甚浓。作者却说:“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齐读)
这句话既是段中的,更是文中的。结合全文,说说你怎么理解作者的“有时”、“一点淡淡”?
三、整合全文
统观全文,你怎么理解作者的“有时”、“一点淡淡”的乡愁?
预设:
a菌子:菌子鲜腴的味道恰恰可以冲淡内心苦涩的乡愁,将注意力转移到菌子的各种风味上去。
b杨梅:都是作者津津乐道,滋味美美的食物。是否有些重复?
不同在于苗族小姑娘娇娇的声音,让雨季更柔美。这样的声音,也是对游子心的抚慰。(发言后读一读)(板书:温暖)
c缅桂花:房东母女送我满满一盘缅桂花,让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此时是:内心感到了温暖。也是一种抚慰。
过渡:如果说苗族小姑娘的声音让雨季的空气更柔和了,那么房东母女送的缅桂花就让我的心更柔软、温暖了。
d教师追问:菌子、杨梅好吃,苗族女孩的娇柔,房东母女的纯善都可抚慰我,仙人掌似乎不可以。你们觉得呢?请结合文中仙人掌的特点思考和乡愁的关系。(提示:结合作者笔下它的特点。)
容易生长、无根、生命顽强。战乱期间流落异乡,内心愁苦,而“我”不断地在异乡找到种种心灵的安慰。它就是我,它也激励着我。
过渡:是的,7年的昆明生活里,这些景物人柔软了我的游子心,温暖了我这个异乡人。所以你们帮助老师理解这句话。
带着此时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结合板书过渡:分析到此,我们发现文中美好的景物人温暖了我的乡愁。那么标题可不可以是:昆明的菌子、昆明的人情、昆明的美呢?
四、揭示主旨
1.标题可否换成:昆明的菌子、昆明的抚慰……呢?
预设:不能,因为昆明美好的景物人,都受到了昆明的雨的滋养(板书)。
请在文中找到依据,读一读。
预设:雨季的果子、雨季的缅桂花、雨季逛菜市场看到各种菌子……
2.与其说在写昆明的雨,不如说在表现曾经昆明的雨……
预设:学生来补充完整(昆明雨季、曾经昆明雨季中美好的景物人对我乡愁的抚慰。)
总结:所以,40年后的汪曾祺,用本文表现了昆明雨季美好的景物人对乡愁的抚慰。
今天这堂课,我们共同走进了汪老先生记忆中的《昆明的雨》,梳理了文章结构,探寻了作者情感。希望走出课堂后,我们能在《昆明的雨》中有更多收获。
文字:张婷婷
编辑:涂慧
审核:工作室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