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阶级:关系:“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思想文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2.代表人物
(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2)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3)墨家学派的墨子。(4)法家学派的商鞅和韩非子。
3.意义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二孔 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生活时期和主要地位: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2)主要思想和活动:思想的核心是“仁” ,强调统制度,主张“克已复礼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 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即“六经”。
2.孟子和荀子
(1)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_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2)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必"和“ 王道”。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伦理观上主张“人之性恶"。
(3)评价: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
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知识点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是道教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2.韩非子
(1)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评价: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点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着危机:诸候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知识点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特点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内容
(1)提出“春秋大一统”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宣扬“君权神授”,并提出“天人合一” 和“天人感应”
(3)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3.作用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知识点三 儒学成为正统
1.表现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 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全国各那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个化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