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某人形成一个理论,他的想象力就会让他从每一个对象中看到仅有利于这个理论的蛛丝马迹。”——托马斯·杰弗森(Thomas Jefferson)
1. 确认性偏差
确认性偏差是指一旦人们形成先验信念,他们就会有意识去寻找支持或者有利于证实自身信念的各种证据,有时甚至会人为地扭曲新证据。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避免了后悔带来的痛苦,而且这些证据对自身信念的支持更增添了他们的“过度自信”。
确认性偏差其实就类似于人们脑中的一个过滤器,只留下自己愿意相信的信息,对于那些不愿意相信的信息就自然而然地过滤掉了。简而言之,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那些他们愿意相信的事情。当然,这也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发展的美好愿景,如果人们在潜意识里是支持某种言论的,那他肯定希望自己支持的这种观点能够成为事实,自然也就更愿意找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一观点,从而选择性地忽略那些有可能推翻自己观点的言论。虽然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总有一丝丝自欺欺人的意味在里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认性偏差非常普遍。对于世间的万事万物,我们都有可能陷入确认性偏差的思维之中,尽力找各种理由去证实它的错误性或者正确性。有时它会带来可怕的后果。2005年总统领导伊拉克战争期间,当面对表明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时,分析家们倾向于贬低这些信息,受先前接到的主流理论信息的影响,他们潜意识的驳斥了与之矛盾的信息,而不是独立地权衡分析这些证据。
2. 金融市场上的确认性偏差
在金融市场上,人们往往也会陷入确认性偏差的怪圈。比如,如果你认为某一只个股的发展前景不错,就会有意识地去看那些关于这只股票的利好消息,即便是中间有一些对这只股票不利的消息传到了你的耳朵里,你也会选择性地忽略,并且在潜意识里认为这是一种故意扰乱视听的手段。
因此,你会投入大量资金在这只股票里。那么,如果这只股票有所上涨,你就会自我感觉良好,特别得意于自己当初的判断;即便这只股票并没有如预期中那样上涨,你也会在内心里安慰自己说这只是一个意外,最终肯定是要上涨的。但有可能你不断自我催眠的后果就是被它套牢,到那时候,你再悔不当初也已经来不及了。
3. 如何避免确认性偏差
先确定观点,再去寻找依据,只会导致结果为伪,从而误导决策,造成损失。那么,在投资中我们如何避免确认性偏差的发生呢?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市场,市场不会因为你个人的参与而导致市场的变化(当然依据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还是会对市场产生影响的,但是这种影响微乎其微,只要形成合力后才能显现其效果),它是多方参与后的结果。
其次,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提出测试假说的唯一途径——寻找与它不一致的所有信息,这一过程也被称作证伪。所以在证实我们观点的时候,可以采用逆向思维也就是证伪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法证伪自己的观点,那就可以大胆采取行动了。
最后,保持开放的心态,市场瞬息万变,短期的变化几乎是不可预测的,只有“拥抱”这种变化,顺应市场趋势,才能从市场中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