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一个汉人政权,替代明朝满清末年的百年之耻还会吗?
我想大概率是不会出现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不论什么时候,汉族经过了完整的历史发展历程,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大局观,不是任何一个少数民族能比拟的!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任何一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都是一次历史和文明的倒退,是汉文化的损失,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损失。
纵观历史,不论是文化高度开放的汉唐王朝,还是天纲伦理形成和固化的宋明时期,中原王朝都在保持着足够的文化、科技的输出和输入,有文化的自信心,更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新事物,让自己更加强大!
奉行扩张,不断汲取学习的两汉
作为严格意义第一个大一统,并且长治久安的汉族建立的东汉、西汉王朝,延续了从炎黄时代就开始的汉人血脉深处的开拓进取精神。
汉武帝建元三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希望联合大月氏,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匈奴。途经匈奴时,被俘虏,张骞被关押十年之久,终于逃脱。
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将汉文明的影响力传播到了西域,同时也将西域的物产、技术等很多东西带回了中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
元狩四年,张骞再次率领300人的使团出使西域,此次出使被称为“凿空西域”。他们肩负着汉文明对世界的探索和交流,张骞自己到达伊犁河谷的乌孙国。
同时又分派副使前往各国联络,汉使到达了今天的伊朗和埃及一带,建立了各国同大汉之间的互相访问和贸易关系,中国和波斯的交流与贸易,就是从张骞开始的!
以张骞为代表的两汉使节,与西域各国建立深厚的关系,汉宣帝时期,建立西域都护府。东汉班超父子再通西域,并且还派出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最终到达波斯湾一带。
两汉时期,是汉民族开拓进取精神的巅峰,汉文化能够远播四方,影响世界各国,以张骞、班超为代表两汉先辈具有突出的贡献!
以战争和外交沟通世界的大唐帝国
大唐帝国是建立在汉族和鲜卑两个民族的基础上,所以大唐继承了两个民族的血脉精华,使中华民族的扩张豪情,发扬到了巅峰!
大唐盛世,令每一个国人心向神往,唐朝鼎盛时期,疆域辽阔,万国来朝,唐太宗李世民有“天可汗”之称,高宗李治和武后有“天皇、天后”之称,目测日本就是从这抄袭来的吧!
唐朝时期经济、科技、军事、文化与世界频繁交流,与中亚的阿拉伯帝国时战时和。开元三年,吐蕃和大食联军攻打大唐在中亚的属国拔汗那,张孝嵩与吕休率万余人,击败吐蕃和大食联军,威震西域。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展开了近五十余年的控制权的争夺,公元750年,高仙芝以约和的名义,偷袭灭亡石国,唐朝在中亚的势力达到顶峰。
公元751年,因为此前被高仙芝灭亡的石国、突骑施都是与唐朝关系不错,并且朝贡不断的国家,所以西域各国开始联合大食,对抗高仙芝和唐军了。
高仙芝得知情况后,决定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高仙芝率军三万左右,奔袭七百多里,在怛罗斯与大食联军交战。
三万唐军与十余万大食军在怛罗斯河两岸对峙。相持五天后,唐军中的葛逻禄部叛变,导致唐军失败,高仙芝不得不撤军。
后撤途中其他投靠大食的部族又在前面阻挡唐军,最后随高仙芝撤回葱岭以东的军队只有千余人。
最后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退出中亚的争夺,虽然如此,但是唐朝对西域和阿拉伯帝国的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唐朝开放的外交政策也一直存在,各地都设置商馆招待外商,专门有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虽然唐朝和阿拉伯战争不断,但是两国的商贸交流更加频繁。
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期,两宋王朝
宋朝时期是我国各项科技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因为宋朝军事力量的不足,无法控制西域,而且造船术和航海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所以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进行了长期繁荣的海上贸易。
而且宋朝在经济上采用了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元丰市舶条”制度,开启了政府对私人海上贸易的鼓励发展,极大地增加了两宋王朝的财政收入,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不多的高薪养廉政策。
这一时期,与我国进行贸易的国家遍及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此时统治阶级内部,已经出现较为有远见的认识,宋高宗赵构认为:“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可见工商业已经成为朝廷财政的主要来源,中国的大航海时代还会远吗?
“海禁”下的明朝,变革与守旧的激烈碰撞
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初期,这个朝代绝对算不上什么伟大的朝代,而且也不值得人们怀念,唯一拿得出手的功绩也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但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实行重农抑商,多次颁布“海禁”诏令,无疑是历史的倒退。但是朱元璋的“海禁”绝不是闭关锁国,而是禁止私人对外贸易,由官方外贸取代前朝的私商贸易,虽然如此,但还是历史的倒退,必须要进行批判!
虽然朱元璋老农心态,对后代进行了条条框框,但是架不住没人把他当回事啊,这样大明王朝就有意思了。明朝的官方外贸从郑和下西洋开启,而后由于政府的不作为而衰落。
到于谦主政的景泰朝,基本上朱元璋的“海禁”就已经名存实亡了,漳州月港,成为新兴的外贸港口,“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皆夷产”!
嘉靖年间,不法商贩、贪官污吏、地方豪强联合海盗、日本浪人发起倭寇动乱,一度影响了东南的局势,令东南沿海人人自危。
随着胡宗宪、戚继光等人的成功平定,紧随着主政的徐阶、高拱、张居正,以“隆庆开边”为起点,都鼓励工商业发展,开启税制改革,逐渐征收商税,明朝的对外贸易迅速蓬勃发展起来。
在思想上,明朝中叶,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提出新的思想学说,对朱元璋推崇的“程朱理学”发起挑战。中后期的很多大臣,如徐阶、张居正等人,都深受王阳明思想的影响!
泰州学派的李贽,更是对传统思想提出尖锐的批判,大肆批判重农抑商制度,宣扬商贾的功绩。据说李贽也抓住科举制度的漏洞,讲学培养了一大批进士高官,这一切都说明,大明王朝后期,这个古老帝国正在焕发新生。
在军事上,明朝从一开始就在不断革新,明朝不少开国将领就极善于使用火器,京营中也有成建制的神机营。
随着葡萄牙等洋人对大明沿海的垂涎,明军与其不断交战,迅速汲取其先见的火器技术,提升战力。
明末中国内部也涌现出了一批像徐光启、孙元化的火器专家。而且孙元化在出任登莱巡抚期间,与恩师徐光启极力主张雇用洋人训练火器部队。最后因为吃干饭不办事的人逼叨叨,300人的洋人教官仅25人来到登州。
除此之外,孙元化等人还模仿洋人,自己铸造大炮,而且因为大明财力远超西夷,火炮品质甚至超过西洋本土。尽管如此,孙元化仍然在困难中训练出来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队。不幸的是,因为“吴桥兵变”导致登州失陷,这些火器都落入了满清手中!
能够取代大明的,绝不会再是朱元璋这样的农民
因为中原王朝发展到明末,各种思潮和技术的发展,农民出身的领导者早已被历史淘汰。像李自成这样的泥腿子,不过是打败了一个被抛弃的崇祯而已,农民起义的李自成注定不会成为汉族王朝的下一个统治者。
如果不是吴三桂引满清入关,中原地区经过短暂的动乱以后,一定会兴起一个如同唐宋那样,开放、交流的新兴帝国。他必然将延续汉文明对商贸的高度重视,拥有像宋朝一样的财富,组建一支武装到牙齿的铁骑雄狮,碾压李自成和满清,复兴华夏!
所以,以明末社会的发展来看,只要没有外力的和内部叛徒的联合搅局,中国绝不会经历百年之耻,中华文明的复兴必然向前推移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