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者不只是盲目地跟从作者的论点,还能和作者的论点针锋相对时,他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对的有意义的评论。这也是作者为什么要另辟一章来讨论“赞同或反对作者”的原因,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
1、偏见与公正:偏见是情绪化的表现,公正是出于理性的思考。读者应该避免情绪化,以保证自己能够公正的评论一本书。
2、判断作者的论点是否正确:一个读者在对一本书表示不同意的时候,他可以用以下的概念向作者说明:(1)、你的知识不足。(2)、你的知识有错误。(3)、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4)、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3、判断作者论述的完整性:严格来说,第四点并不能作为不同意一个作者的根据。我们只能就作者的成就是有限的这一点而站在对立面上。然而,当读者找不出任何理由提出其他批评点而同意一本书的部分理论时,或许会因为这第四点,关于一本书是不完整的论点,而暂缓评论整本书。站在读者的立场,暂缓评论一本书就是表示作者并没有完全解决他提出的问题。
4、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本书的第六、七章是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第八、九两章是第二阶段;第十、十一章是第三阶段。
霍布斯所说:“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这句话说明了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正确的运用本书所提供的规则,仔细地阅读一本书,而不是浮面地阅读大量的书,就是一个好读者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了。
然而现实就是,我们国家的人均阅读量太少,大部分的人都谈不上“读的多”,更何谈“读的精”。仔细想想,国家在推广很多事情上都是先要求达到量,然后再提高到质的要求。就像国家的口号从“又快又好”变成“又好又快”一样,阅读是不是也应该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呢?
对于一个初涉阅读的人来说,比如我,是先要求自己多看一些书,还是先要求自己一本书多看几遍呢?这是我比较矛盾的地方。当然,我指的书属于值得精读的好书。就比如,同样谈阅读,本书就是好书之一,但不止本书,也有同样谈阅读的好书。而当我读完这一本的时候,在没有完全读明白的情况下,我是应该再认真的读几遍,还是去读同样类型的其他书呢?
如果直到最后,我仍然有这样的疑惑,那么到时候再纠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