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独居状态。
一个人看电影,吃饭,工作,远离社交,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空巢青年。
某天我照例一觉睡到一点,在吃完外卖之后想起已经好几天没出过门了,便决定在小区边上的公园走走。
那时正是春日的下午,几位两鬓微白的老人眯着眼睛,靠在长凳上晒太阳,老树和绿荫在光线的映射下,在地面上斑驳了一地,远处不时传来几声孩子的调笑。
我晃着因熬夜而沉重的脑袋,看着眼前的场面,不由得想,每天对着电脑忙忙碌碌,不知有多久没去关注过生活里的一花一木,还有街巷行人了。
这样日复一日把自己困在屏幕里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生真像是一场格式化的体验,上学,毕业,工作,加倍工作,超级加倍工作,然后攒钱买房结婚生子老去,茫茫然便度过了,到了尽头,这些又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呢?
以前我以为毕业了能独立生活,就会把日子过得有趣,后来我发现自己就像是《土拨鼠之日》里的女主,每天的经历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我在想是不是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就会快乐?可我的盆友西红柿炒蛋告诉我: 他刚买房的时候确实很爽,可随着房贷的压力和孩子的降临,却让他变得惶恐。现在他一头扎进职场里唯唯诺诺,生怕因为工作的动荡而没有能力去照料好家庭。
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则痛苦,满足便无聊。
我倒觉得,如果欲望真是可以用KPI去量化的,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欲望满足后即便无聊,但至少还有世俗意义的圆满,怕就怕在小目标尚未达到,又在追逐的过程中迅速乏味,最后“丧”成为一种常态,身心尽疲。
现在随着自我成长,越来越对一些道理感同身受。
一是,人一定要找一个能够让自己沉浸在其中且愉悦的工作,或者有期待也行。只有在你必须发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的工作里寻找到你的意义,才不会在每一个停下来的时刻感到空虚,这也是抵抗无聊琐碎的一部分。
二是,生活常常并不是该考虑“有趣”还是“乏味”的事,而是它给你什么,你就必须承受什么。因为生而为人,有着牵绊与责任。老家有一对夫妻,两口子勤勤恳恳十几年做生意,好不容易日子好过一点起来,等到女儿大学毕业工作了,却天降横祸,丈夫被查出了白血病。
最后丈夫离开,妻子痛不欲生,但也没太多时间去难过。因为她还有女儿的婚事要操劳,还要带不久后出生的小外孙。
你说,她和丈夫在一起的时光,每天看店面进货过得是不是很单调呢?但这种朴实的日子,每天平凡的鸡零狗碎柴米油盐,却是一些平凡人羡慕渴望的幸福。
记得在电视剧武林外传里,白展堂说过一段话:人活着,不就是为了一个盼头吗?没钱的时候想着有钱,日子差的时候想着怎么能过好,没媳妇想着娶个老婆,分离的时候想着团聚,正是因为一个盼头,才让人觉得活着有意思,才让人有活下去的勇气。
我认为说的很对,那些真正对生活绝望的人,往往是这个盼头断了。而我们只要还有想吃的美食,想看的美景,心心念念的人,就有了与漫长的孤独和无聊抗衡的武器。
我觉着,生活可能不太有意思,但是,总去想着生活没意思这件事岂不是更加无趣吗?
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少了哪种都有遗憾。所以更不该被某个词或者某种感觉束缚,然后忘了去体验更多的未知。反正长短也不过三万天之旅,去日苦多须尽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