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 宿双林禅院有感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双林禅院”:指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七公里处双林寺内之禅院。双林寺内东轴线上有禅院、经房、僧舍等。一说在今辽宁省锦县松山。又北京海淀区紫竹院以东, 阜成门外二里沟 , 有双林寺旧址。此寺为明万历初太监冯保所营建。据考证,此词中当是阜成门外双林寺。
“心灰”:佛教语。心上的尘埃。指心中的世俗杂念。此处谓心如死灰,极言消沉。
“未全僧”句:容若翻用陆游《衰病有感》“在家元是客,有发亦全僧”诗意。有发却不能全僧,细品诗意,容若欲放不能放的无奈,煎熬远胜看淡后的放翁。
“孤檠”:孤灯。檠,灯台,蜡台。“摇落”:凋谢,零落。
“清吹”:凄清的声音,代指秋风。“淅沥”风雨声。
“金井”:有雕烂的井,多用于宫廷,园林中井的美称。井边多植梧桐树故常以金井叶代指秋天的梧桐叶。这两个词带出的意境是秋意和愁思。
“薄福”:福分浅。荐,断送。倾城,代指美人。此句意是自己和美人之间福分浅,缘分断送。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之旧历二月、九月,纳兰曾两次随同皇帝、皇太后西幸五台山,这首《忆江南》大约作于九月的行途中,这首词是为亡妻而作。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十岁的纳兰容若与十八岁的卢氏成婚。自此掀开了他们夫妻爱情生活的帷幕。 卢氏是一个美丽端庄、有教养、有文化、三従四德的标准淑女。纳兰容若与卢氏少年夫妻,才子配佳人,婚后生活幸福美满 。俗话说得好: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无情的上苍把霹雳掷向人间,结婚三载的卢氏,因为难产,竟在二十一岁如花初绽的年龄,撒手人寰。
纳兰虽宿于寺舍僧房,但所得感受却非禅宗佛事,亦非对人生的某种领悟,而是更勾起了对亡妻的刻骨怀念。此时的纳兰, 对人世间的一切欲望,心如死灰, 虽然还是满头青丝, 心境却有如脱离尘缘的僧侣一般。卢氏的确是已经不在人世了,他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可事实竟是如此残忍冷酷地摆在他面前。风雨相守,落得生死相别,那似曾相识的孤灯里余温绕绕,深陷情中难自醒。风疏雨骤,草木摇落的秋日黄昏,他眼里看见的都是萧索零落,耳边听到的唯有凄冷清凉,只觉得了无生趣,恨不能把自己放在祭坛上,相随她于地下。喋血的心事,点不亮冷寂的禅房,记忆的残存,暖不了空空的手掌,当心头的夜,渐渐漫过探寻的眼眸,那些个回望里潜伏的痛伤,宛如一支失魂的歌谣,将片片碎心的暮愁,在梵语低呤的间隙处绽放!所爱的人,是那样的善解人意,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即使她走了,可是他对她的情还在,留在心里,即便无法再对所爱的人倾诉。当她留下若干相思甜蜜过往后,永逝于手所指的远方,暗夜里诸多不知所措的迷惘,才真切地感受到,原来焚如死灰的心,竟会是这般彻骨的寒凉. 迷失了魂魄的躯体,行走在孤独的尘世,却早已记不得,有多少旧梦的涟漪,跌宕着情事的沧桑?有多少淤积的思念,被沉重的西风敲碎,注满一个又一个落日的苍茫? 当怀中缱绻的温柔,飘逝于魂梦不能相及的远方,当呢喃的私语,仅可在殷红的泪痕里,断句分行。容若枯坐在禅院中,听着秋风秋雨消磨的声音,心里想着前尘往事。一声禅钟突兀的响起,惊动了他想心事的思绪,一点相思,三千烦恼丝,想卸去竟是不可言说的重。不是不想自拔,而是人在其中,心不由己。人是聪明减福寿,从来薄福送倾城。人若放得开,看起来会不会比较幸福?也许是纳兰福薄,无法相伴妻子左右。纵有如花美眷,也曾比翼鹣鹣,然到头来,还不是一样的惨圜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