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阳明先生在平定南赣四省边境之乱后,兴立学社,教化民风。在离任之际,写给当地老师刘伯颂等人的这篇文章,其主旨内容是,如何正确的进行儿童教育,并嘱托刘伯颂等人要继承自己确立的这些教学主张。
这篇文,说的是教育需顺应孩子的天性。通过吟咏诗歌培养志趣,学习礼仪端庄仪表,劝勉读书来开发心智。这一点我个人教育孩子的感受是,用孩子天生就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智慧来启发他,收效甚佳。准确的说,教育也需“致良知”。
学习过这篇文时,我很随意的问在小房间拼积木的儿子:小喵,你希望别人每天夸奖你鼓励?你还是希望别人每天批评你打击你?因为阳明先生这篇文说到: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大抵意思是:孩童教育,需多鼓励,少打压。
以为他会回答:希望得到夸奖和鼓励。
他却说:我希望别人每天批评我,打击我。
我十分诧异,问:为什么?
他说:如果你们每天夸奖我,鼓励我,我就会变得越来越骄傲,如果每天批评我,打击我,我就会越来越谦虚,只有这样我才能进步啊~
我想:《六项精进》第二条:要谦虚,不要骄傲。他也许已经领悟了。五岁半,他的志向是做一个圣人,更智慧,让更多人幸福。
每天睡前都会就人生智慧与他讨论10-30分钟,如果自身修习不够,便没办法就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给出符合“道”的答案。唯有正诸先觉,考诸古训,多读圣贤书,才能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这篇文三段讲到:当前教育(500年前)孩子过程中一些错误的方式方法,如严格督导约束,打骂体罚等,没有做到真正的引导和培养。从而导致孩子厌学逃学,视师长为仇敌,弄虚作假,肆意顽皮,品行日渐堕落。
这让我想起儿时,我们的教育似乎就是如此,和阳明先生500年前存在的问题,并无二致。进入21世纪,虽然已不再有体罚,但从孩子的内心出发,去引导和培养孩子向善向上的依然不多,每个家长都需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孩子的内心是怎样的?
我们需重点关注两个词:引导和培养。引导就需要引导者自身内修,每日内省,时时在正道,才能引导孩子不跑偏。培养,即需要从被培养人的从心出发,心即天理。我们培养的是孩子内心那颗向善向上的种子。这颗种子一直都在,我们如果不给他浇水施肥,它就无法开花结果,心灵的花园就会被欲望的杂草占领,导致孩子自私自利,心无大志,顽劣堕落。
孩子的内心相较于成年人,是无比清澈纯净的,且被私欲蒙蔽的极少。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以更积极的心态去培养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