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菊花寄相思——咏菊古诗词赏析(中)
王传学
菊花是家乡的常种之花,外出之人思念家乡,也常常想到菊花。
先看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问来使》: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
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诗人通过问山中来使,问家中的菊花长了几丛,菊花酒酿好了没有,表现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牵挂。在众多景物中,诗人独问菊花,表明了他对菊花的偏爱,以菊花的孤高隐逸,来形容自己的高洁情怀。
九月已是深秋,重阳节近,菊花吐蕊,落叶飘飞,满眼一片清秋景象,极易引起思乡怀远之情。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一次在行军途中,恰逢重阳节,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这首诗: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孟浩然就有“待到重阳日,再来就菊花”(《过故人庄》)的诗句,表现了喜爱农家生活的雅兴。而岑参是在行军途中,时逢安史之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给陶渊明送酒的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这就勾起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诗人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既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宋代词人李纲的《渔家傲》,充满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木落霜清秋色霁,菊苞渐吐金英碎。佳节不随东去水,谁得会,黄花开 日重阳至。 三径旧栽烟水外,故园凝望空流泪。香色向人如有意,挼落 蕊,金尊满满从教醉。
树叶飘落,霜满大地,满眼秋色,金菊含苞吐蕊,花瓣摇曳枝头。重阳佳节在菊花盛开的时候来到了。看到小路边旧时栽种的菊花,遥望故园,两眼贮满了思念的泪水。菊花的香色对人如有情意,就让人采摘下来,酿成美酒,一醉方休!面对重阳菊花,诗人的故园情思表露无遗。
再看北宋词人欧阳修的《渔家傲》:
九月霜秋秋已尽,烘林败叶红相映。惟有东篱黄菊盛,遗金粉。人家帘幕 重阳近。 晓日阴阴晴未定,授衣时节轻寒嫩。新雁一声风又劲,云欲 凝。雁来应有吾乡信。
九月,已是深秋,意味着秋季到了尽头,树林之内,尽是枯枝败叶,地下残叶铺满。只有那菊圃之内的黄菊茂盛开着花,散落着花粉。家中窗户的帘幕也厚了起来,重阳节快到了。
清晨的天气阴沉,看来还不一定是个晴天啊。添衣加暖之后,这微寒也就没那么严重了。南去的大雁在天空中啼叫,此时风更凛冽了,云朵也好像要凝固一般。啊,这南去的大雁到来,应该捎带有我的家信吧!词中表现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一丛菊花寄相思。有一年的深秋重阳,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了一首《醉花阴》,寄给在外面做官的丈夫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日子走到九九重阳,薄薄的秋雾已经弥漫,浓云压下来,整个白天不明朗。不明朗的只是天气吗?还有她那颗含愁的心。秋风袭人,闺房中百无聊赖地看着香烟袅袅而起,“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个“又”字,是惊觉时光匆匆,还是想起了去年的重阳?词意婉转,只是说天凉了,无论是枕上还是床边的帷帐,都透着一番寒意。那份轻寒,从肌肤一丝一缕透进心里。“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人已经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在的心情,而是对菊把酒消愁,对着苍茫黄昏而不知回屋,任随菊花幽香飘满衣袖。南朝江淹的《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苦于离别的人,感到魂魄离散,魂不守舍。那个黄昏把酒的“我”无奈而突然地叹息一声:不要说不会丧魂落魄啊,你看西风卷起窗帘之处,人就像菊花一样面黄肌瘦!一位形销骨立的美人,比秋风里的憔悴黄菊,还要瘦去几分。
这首词寄到丈夫手里,赵明诚赞叹不已,三分心酸,三分激赏,还有三四分自愧不如。他心有不甘,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地按照李清照的韵脚填了五十首词,把李清照这首词也裹在其中,一并交给懂诗词的好朋友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良久,思量再三,最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追问哪三句,陆德夫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当年的“销魂”,写尽了思念的百折千回。“人比黄花瘦”这一形象的比喻,写尽了相思的刻骨铭心。
她在另一首词《声声慢》中也写到了菊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眼前满地黄花,虽然开得很多,但已经憔悴损折了,又有谁愿去摘取呢?这里描绘的是一片花叶凋零的景象,通过无人惜花的叙写,表达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秋情感。“憔悴损”既是写菊花,又是自喻。花犹如此,人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