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老舍的《我的理想生活》,尤其喜欢:“屋子不多,又不要仆人,人口自然不能很多:一妻和一儿一女就正合适。先生管擦地板与玻璃,打扫院子,收拾花木,给鱼换水,给帼帼一两块绿黄瓜或几个毛豆;并管上街送信买书等事宜。太太管做饭,女儿任助手——顶好是十二三岁,不准小也不准大,老是十二三岁。儿子顶好是三岁,既会讲话,又胖胖的会淘气。”
我每读到此处,总会特别向往,向往这样和谐又和气的家庭,向往有个会擦地板会养蝈蝈会写信买书的先生,向往会做饭会做针线会陪儿女的太太。
在我记忆中,姑妈和姑父家就是这样恩爱的一家。
姑父年轻时,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温文儒雅懂诗书。姑妈当年是村花,漂亮能干会持家。姑父姑母结婚后,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一口气生了五个儿女。姑父在村里代课,闲时编些竹器卖贴补家用。后来教育改革,他一下子就考上了正式教师编制,到师范院校进修一年。这可害惨了大姑,一个女人,要赚钱养活老小,还得赚钱送姑爷读书,各中滋味,非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但大姑毫无怨言,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
既使经济最困难时期,我都从未见他们红过脸。每年拜年,姑父总是在厨房忙这忙那,边忙边唱。姑妈总带上几个表妹在家里做针线活,其乐融融。
都说温暖的家庭才能养出幸福的孩子。所以姑父一家的孩子特别乐观。他们能歌善舞,会写会画。一有空闲,姑父会教孩子下棋,打牌,写字,无甚目的,兴趣所至。姑妈身体不好,姑父对她呵护备至,羡煞我们。
而今,姑父的五个子女都已长大成人。他们继承了父母的乐观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每到重大节日,兄妹五人都会从天南海北赶回来,陪父母吃团圆饭,一家人谈天说地,热闹非常。
姑父一家,父慈子孝,夫妻和谐,一家人同甘共苦,相互扶掖,我想,理想的生活大抵该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