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DDD,是在葛同学的文章里,他给的定义是Deadline driven delivery。为什么要再说呢?最近在督促女儿学习上,DDD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觉得有必要再说下,让自己加深体会,运用好它。
女儿写数学题经常犯错,比如把+看成-,把908当作909,还有其他各种算错状况。犯错的原因,很容易和不够认真,不够仔细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一开始对女儿的要求就是认真演算和认真检查。但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一般,总还是有些简单题目算错的,比如20道题就有3道错误。
这周末碰到有道练习题,大概也是30道题目,同时在题干上额外有个要求,必须10分钟完成。我就问女儿,你能在这个时间完成吗?她想了想说:差不多吧。然后我们就掐表开始给她计时,记得真正完成时超出了2分钟。在对答案前,我心里想着,应该比平时要差点吧,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几乎全对,错了一道题....
题目难度相似,计算能力也不会很快提高,这次为什么一次性准确率能有这么高呢?,我觉得可以归因于限定时间情况下,女儿提高了专注力。和DDD类似情况,限定的时间下,人的目标感会增强。比如女儿必须在20秒完成一道题,半点拖沓就会影响下道题目。同时适当的紧张感也唤起了女儿的专注力。回想以前,她一会托着下巴,一会屁股扭来扭去,反而时间长而效率低。
《快思考、慢思考》这本书里提到过,对于场景性问题需要快速决断,对于数字推论要慢思考仔细推演。但是慢思考不是散漫的思考,而是专注而有效地集中在问题上。DDD是思考的催化剂,当别人不给deadline时,需要建立自我承诺的deadline,有了目标就会加速思考的脚步,而且走得比平时还要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