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之间,周围的人们都在说定制了。服装,鞋履,文具,手提包,旅行线路,他们爱说,这是我亲自挑选的。这是我老公专门帮我订做的。这是我从意大利一个小店里买的。这是我跟旅行社专门谈下来的。
他们变得爱说“亲自”。爱说“这样的包全市只有这么一个,再没有第二个了。”爱说“这款车的颜色全省就只这一辆,很好识别的,你不会认错。”
去牙医诊所,他们也会大声说,这一颗牙是对着色卡完全照我的牙槽做的,一模一样。
真好笑。如果不?莫非你会接受一颗量产的牙?
人人都想变得与众不同。微信里刷屏,他说,老婆做了这个蛋糕,上面有我的名字。她说,儿子换的六一装,是深圳一家设计师专门设计的,上面印了宝贝的照片。出去爬山,他说,这根登山仗上面刻了我的生日;在餐厅吃饭,她说,这个菜我请厨师专门加了泰国的辣咪,这样更好吃。
我们置身于一个人人都刷存在感秀出独一无二的自己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费力地造着自己的小舞台,每个人都自带道具,作为男主女主上演自编自创的曲目,不乏自娱自乐的成分。在城市的每条路上,他们爱疯恨惨笑倒哭晕泪奔“入戏太深”。
这是一座喧哗之城,我们习惯了高声谈论,争吵抢夺,喋喋不休地聒噪。这也是一座虚荣之城,各种主题的聚会上同学同事同好之间、不相识的圈子之间比较着存在感和话语权。通过衣服,包包,鞋子,车,手表,项链,或者谈吐,表情,伴侣(也许是一条昂贵的狗),人们制造的话题里充满了世界飞人,旅行狂人,才艺达人----我们活在一个多么有才的圈子----即使是一件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白衬衣,也能给你说出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来。
你就坐着傻听吧,如果还没有被各种鸡血打得想要找个人忽悠一下。听得多了,其实你想说,哎,你们这些人就不能好好地安安静静地吃一顿饭吗?你们就不能谈一点点跟房子车子老公孩子股票衣服首饰包包发型都没关系的话题吗?你们就不能像这杯柠檬水这样子又安静又好看吗?
“行呵,我跟你说,上个月我在日本看樱花,那些日本人真会享受。。。。。”“你有没有去过迪拜,太可惜了,你不去不知道那里多有钱,出租车都是劳斯莱斯。。。。”“2009年我去肯尼亚拍大象,那时中国人去得不多,风景真好。。。”
每每这种时候由衷觉得交谈是一件需要非凡的体力的事情。让人厌倦的东西,让人厌倦的话题,真心想说我还是不够爱自己,我浪费我这么美好的一天坐在这里听这些杂碎可真是成全了别人,恶心了自己。
这几年我已经越来越不想出门旅行了,越来越不想跟一大伙人聚会了,越来越不想约一堆人去逛街了,甚至我都不太想去那些餐厅吃饭了,不想跟人深谈什么,也不再试图安慰别人,我已经不想住在城市里-----以前我以为这是因为我变得更有见识了,现在知道是我已经不再年轻。说好听一点,我已经成熟到了某种程度,这么阔大这么喧腾的世界,很多功能对我都显得多余,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其实只想听某一种声音,读某一本书,看某一类风景,走某一条路,约某一种人,即使哭泣,也只想以某一个姿势。
于是在精神上,我知道我已经完成了一种定制,我的一切很难再改变,我的理想目标追求等等(如果有过的话)像那些华美的衣服一样已经定型,命运的剪刀裁出了我现在的样子,无需掩饰,不管愿不愿意,曾经让人仰望,渴求,珍视,值得好好想一想的那些,都已成为世间最难以重拾的,时间上无法挽回空间上无法接近的几亿光年前的记忆的琥珀。
看过那部叫《桃姐》的电影,她说,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从艰难中得来,我们要亲身经历苦难,然后才懂得安慰他人。
只要生命中曾有过这样的时候,曾有过这样的哪怕一点点感悟,无论是谁,无论在哪里,不需要谈什么定制,只是坐着安安静静的,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