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时候读书开始,身边的聪明人总能非常轻松的完成较难的学习内容,对于自己这普通的智商实在是没有太多自信,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智力有点低下。
记得在高三的时候,朋友介绍了一位数学老师,他给我讲述了他是如何通过不要命的学习从一个考100多分的学渣到了超出重本100多分的水平,于是我就按照他所传授的方法,一天只睡4个小时拼命的学习,同时,他也声称为了我的身体健康卖了我不少安利产品。这种传销式的鸡汤招数几招就把我这个高中生灌得迷糊,确实学习冲劲提高了不少,但是最后发现我付出了比班里的聪明人多许多的努力,但是成绩也只能是中上水平。从那时开始,我就对自己的智商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至少自己不是个很聪明人,我也认为人的智商是先天而定,就永远定格在那个固定的数值之上。
但是智商真的就是一个恒定的数值吗?近日,我阅读了李笑来、叶修、傅盛等的有关文章之后,我以往关于智商的认知有了颠覆,也看到了对于自己这种智力平平的普通人精进为聪明的一条希望之路。
智商是什么
首先,智商是什么,特别简单的定义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这里并没有说智商是一个可以测试量化的恒定数值)。
知乎叶修对于一般的聪明人有三个特点。思维的结构化和系统化、足够长的逻辑链条、较少的情绪影响。
一、思维的结构化和系统化。
结构化即是你能够把握一个事物重点、分清类别与层级。例如,你和几个朋友聊天商量一起旅游的事情,大家可能聊了不一会儿就开始争论到达目的第之后是骑行还是租车自驾,是穿运动装还是休闲服,是用单反还是手机拍照,陷入无尽的细节之中,讨论了许久变成了无进展的闲聊。但是若朋友里面有个聪明人,他一定会把握整个讨论的进程与方向,明确这次旅行的目的是追求性价比的休闲旅游,预算多少,旅游几天,时间安排等等,他摆脱了这些无尽的细节,从大框架上来思考,搭好框架马上就可以上路了。理清了重要层级,提高了效率。
系统化建立在结构化之上,在你分清了事物了类别与层级之后,既考虑整个结构的总体,也考虑每个类别、层级之间的联系,这就是系统化。结构化就如同站在一个大楼的外部观察主要的架构,那么系统化就是站在大楼内部观察每层楼之间的联系,电梯、楼梯、电线等等。
二、足够长的逻辑链条
从下棋来比喻特别好理解,如果我的逻辑链只能达到5步,但是对手的逻辑链条能到达7步,那么对方的视野比你更远大,布局更符合长期的规划,那么我大概率是会输掉棋局的。
足够长的逻辑链条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我们的工作记忆。二是我们的基础知识。
1.工作记忆。在考试学习中,许多难题也许逻辑链条是A-B-C-....-H,普通的人做到A-D之后前面的东西就忘了或者就开始疑惑从新推导。但是聪明的人能够清晰并且稳定的推导出A-H。这就好比我们电脑的运行内存,即使你CPU配上I7 6700K(理解运算能力),但是你的运行内存只有64K,那么你运行小程序也会卡死。虽然工作记忆是先天决定不能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可视化信息(例如思维导图)进行弥补。
2.基础知识。还是在上述题目中,如果你通过学习,已经具备了F的常识,即使你工作记忆不好,那么也可以直接从F-G-H,推导出了结论。相较于不具备F知识的工作记忆较强的人,你逻辑链条更短,具备了优势。
三、较少的情绪影响
例如同样是面对一个难题
学霸的心智模式是——我要装逼,我要把他做出来。
学渣的心智模式是——我不要当傻逼,我才不去做这道题。
这样,在面对困难时,一些人就选择退宿,或者在应对过程中注意力放在了焦躁之上。而还有一些人就习惯于应对这些困难,去追求这些成就感,并且这种“死磕”的精神。
以上三个特点,除了工作记忆难以提升之外,其他的特点都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来提升。
超越智力自卑
我们已明白所谓的智商并不是额定的数值,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当成一台电脑,从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三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运算能力”,并且最终通过强化执行和稳定情绪,来最终提高我们智商。
一、信息输入
在信息输入环节,我们要追求的是获得足够多的有效信息来打造我们自己的基础知识包,这样的基础知识包是我们在之后信息处理环节的底层系统与重要依据。
筛选信息:但在这个垃圾信息横流的时代,一不小心输入了这些病毒反而会对我们的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智商是额定数值”的概念,如果不杀掉这个病毒,个人的思维模式就难以得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停滞不前。所以安装信息筛选的“防火墙”尤为重要。我们应该输入哪些信息呢?——那些能够指导我们作出更好决策,能够给我们带来成长,可能给未来更好的结果的信息。
在信息输入过程中,要克服两个两个心理问题
1.自傲—我都懂。特别是在工作之中,是否常有告诉同事下属“我知道”而打断对方的话语?正是因为这种“我知道”,感觉自己什么都懂,却往往错过了重要关键信息。
2.自卑—我不做。这种自卑情绪所表现出来的往往不是妥协谦卑,而是激烈的情绪。在职场中,如果平级的同事之间要对某一问题进行指导时,被指导的人可能表现得烦躁和不屑,就是这种心理状态。
在信息输入过程中,只有克服以上两种心理状态,才可以让我们的信息输入加速,认知水平升级。
二、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即是提高智商的核心环节,可以从“织一张网”、“开一条山路”、“造出多维交通”三个方面来优化我们的思维模式。
1.织一张网
经过前期的持续输入,我们的获取的知识只是凌乱的碎片。我曾经耗费了不少功夫看书,但是每看完一本隔不了多久就只记得里面的碎片化的观点了,对于自己决策效果非常低。
评判一个人是否聪明有一个标准:是否具备足够多的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是否有清晰、准确、必要的联系。经过前期的输入筛选以及思考判断,我们可以逐步积累概念,那么织网就是让这些概念之间产生清晰、准确、必要的联系。
只有把输入的知识和信息不断整合到自己的知识架构里面,并不断产生连接,这样才能真正让输入的知识为我们所用。
这种连接就好比修房子,我们吸收的知识就是砖块,如果我们不花时间精力去堆砌搭建整理,那知识永远都是废石头,永远也不能提高价值。
我觉得对于织这块知识的网,用“把玩”这个词特别贴切。每当我们学到新知识后,不要把它随便丢在一旁遗忘,而应该向这些文玩爱好者一样,上下左右地打量观察,认真擦拭,与其他物品进行对比。我们就这样,理出一个知识信息的脉络架构,连接、创造多个与即有知识的连接,把那些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跨学科、跨领域的连接成一张知识网,甚至是一个内部充满了连接的知识球,并让他不断扩大。
关于织网,我们就一直问自己:它还和那些知识有联系呢?它还能用在什么地方呢?每个知识点都让自己想出3个以上如何为自己所用的方法,那么这种链接思维就能逐步搭建起来了。
2.开一条路
光有前面编织输入的知识网络(知识球)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输出。输出就是在知识网络上,不断问自己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更重要的,然后舍弃不重要的(价值观),做出选择后不断问自己,我应该怎么做,还有更好的方法吗(方法论)。通过不断的反复打磨,最终开辟出一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道路。
《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和李达康,都追求政治前途,但是李达康选择的是遵守法纪的实干甚至刻板,而高育良更偏向于人情世故却终因未坚守住底线而未得善果。这是价值观细微差异而产生出差异的结果。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陈岩石和李达康在选择遵守法纪的价值观上是相同的,但是却因为在方法论上,陈岩石对上口诛笔伐,而李达康是不得罪上级领导对下级霸道高要求。所以最终李达康有一个顺畅的官途,但是陈岩石却官途坎坷,尽管现实生活中都是高级别干部。
所以,价值观即我们的选择决定我们行走的方向,方法论决定我们行走的速度。价值观甚比方法论更重要,方向比你行走的速度更重要,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我们在选择上多花一部分时间来思考,不断向自己提问什么才是重要的,什么是最重要的。
3.打造多维交通
刚才打造的道路,那它一定是一条效率不高的山路。从交通建设的情况来看,最开始的时候就修山路国道,首先打通地区间的连接,然后在通过修铁路、修高速、建机场等等多种交通方式来优化交通效率。
在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基本解决问题还不够,还需要打造海陆空多维度的交通,见招拆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效果。打造多维交通的方法有一下几个:
(1)精益求精。无论你在上一个环节想出了自认为多么完美的方法,但其实它一定不是完美的。如果真的存在完美的方法,那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再向前发展了。所以,你的逻辑链条一定还有优化的空间。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可能在短期内没有更好的方法,但是长期一定还有更好的策略。我们至少应该把目标放在短期内最好的方案。想想那个老板让员工买土豆的例子就是很好的例证。
(2)转换焦点
在用一个价值观(选择)和一个方法论来解决一个问题之后,我们可通过调整自己的焦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
通过元认知能力,来审视不同价值观带来的不同选择,以及选择产生的不同后果,通过不断的比较分析,来选择效果更好,有长期效应的价值观。
转换焦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大量试错、试验,最终选择出来的。
李笑来老师有一个选书的方法论,我们平时去书店选书都是看封面,看评论,但是可能真正应该关注的焦点是印刷的版次,看引用文献的质量,看出版社更有可能选出好书。很多人都认为薄书怎么卖这么贵,但我们不是买的废纸张,而是买的知识!
(3)、自我博弈
自我博弈就是站在自己的对立面,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和自己较真,不断反思复盘,直到出现当下最好的结果,在此过程中逐步精进。
三、稳定情绪和落实执行
1.情绪
情绪对于决策的影响非常重大,你看有些赌徒赌红眼了一把就用全部的家当下注结果血本无归。前几天晚上我被蚊子叮醒了,起来找花露水避蚊,但是久寻未果情绪就变得急躁,死脑筋就是不用开灭蚊器等其他方法灭蚊,后来想想真是被情绪冲昏了头脑。
情绪控制的3个层级
最底层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有情绪。那些骂街的泼妇作出过激行为,在过程中其实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还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义行。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才能在产生情绪的过程中予以改进。
第二个层级是意识到自己有情绪,但是难以控制发作。相较于上一种层级,这个层级能让我们具备一定的理性,在自己可能作出冲动行为时会有所顾忌。要控制情绪这是需要达到的第一步,在情绪上头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感受自己受了多大屈辱,而是应该提醒自己,"我生气了,我生气了",并让自己保持理性。
第三个层级是,不仅能够意识到自己已经产生的情绪,并且还能够用理性思维去审视感性情绪,现在第三方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例如我们在开车过程中遇到加塞插队的常常非常生气,并且还可能非要赌气超车。但是用理性来看,对方可能是无意识之举,也可能是遇到急事,即使是故意的,那对方这十几秒的行为会让你一路上半个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内心都不舒服,这是否得不偿失呢?尝试着自言自语的分一下状况,也许情绪就会平复。当用理性思维审视感性情绪变成了一种习惯之后,我们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能力气质想必就能逐步显现了。
2.执行
经过前面几个步骤,你已经能够看上去像个聪明人了,但里缺乏执行一切等于零。甚至可以说这是聪明人最重要的一个特质。
对于执行,一定不是万事俱备而后动,而应该在具备行动的最基本的知识后立即行动。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时候着手实践,那么就立即实践。在实践之中再去学习复盘,再去调整迭代。
我发展身边认识的优秀企业家,无论是否具备一定知识水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立即执行。在想到一个商业策略之后,初步谋划后就立即调动各项资源,精力旺盛的去拼凑条件,缺什么想尽办法补什么,不会什么想尽办法学什么,然后就不停的做成一个个项目。
我曾经学习吉他看会了六线谱就立即学习弹奏歌曲,一个多月就能弹唱一首歌(尽管基础不牢),再在个过程中不断补齐缺漏。但是在学习投资时,看了不少书,却迟迟不实践看财报研究,久久不能入门。只要方向不错,有了最少的必要知识就立即去做吧!
总结:
其实想要成为一个聪明人,就不断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就行:
1.阅读学习这东西能对我有成长吗?
2.这个知识还能用在哪里呢?(至少想三个)
3.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什么?
4.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还有吗?
5.换个焦点来看,这件事还是这样吗?
6.我生气了吗?值得生气吗?我消沉了吗?怎么振作呢?
7.现在可以着手了吗?